||
拙文《科学界如何面对批评》(原标题《批评科学的尺度》)被公众号“知识分子”发布后,引来许多回应。诚惶诚恐之余,我想需要写几句,对其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希望能够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想法。
首先,拙文并非为所谓广告正名之作,文中已经多处说明,“指出这些,并不是为这个广告‘翻案’”,“如果‘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被裁定具有虚假广告或不当竞争等情节,那么就应该接受相应法律的制裁”。周公度先生是我十分尊仰的一位大学者,他的《结构化学基础》《高等无机结构化学》哺育我们学子多年,《结构与物性》更是启蒙还是高中生的我走进化学学科大门的难忘之书。周先生从事化学学科科普事业也是卓有成就的,记得几年前,他还专门来我们系做过报告。就事论事而言,我确实十分支持对这则广告的抨击与反对,尊敬周先生的义举。然而,拙文主要是以此为话题,展开对批评科学言论的讨论,并不针对此事。
其次,拙文也提到我自己的一点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很多其他人一样,也是那些讽刺、攻击科学的言论所波及的一员。对于公众的不明真相、民粹言论的泛滥、愚昧言行的危害,我也因此略有所知。但我想,如果宣传科学的自己都没有完全明白言论的准则何在、“群己权界”何在,那么要么,我们就和那些极端言论掉到同一个泥坑中互相攻击、最后无结果可言;要么我们就让他们暂时被沉默,但这种沉默并不意味着相关立场的消失,一旦有朝一日发生反噬,其结果可能更大的民粹灾难,就如清朝颜元所谓“一是文衰而返于野,则天下厌文之心必激而为灭文之念,吾儒与斯民沦胥以亡矣”(《存学编》卷四),这种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都参与到积极构建自由而理性的话语空间中来之后,相信绝大多数公众最终会选择科学,这样,民粹观点才能真正消亡。
因此,拙文写作的初衷之一,也是试图“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传播中去,正视批评和刁难,拿起言论作为武器,主动引导与科学有关的舆论。我爱化学,不希望“我们恨化学”这种言论再出现在公众媒体上,但单单禁音只是治标,依靠更多的化学工作者为化学宣传、辩诬,才能让此类广告在大众中失去市场,从源头上阻止它们的产生。年轻识浅,文辞错漏自当负责,如果拙文能为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那就将是十分有幸的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