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8月到10月初,经过了2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和读书报告。
每个毕业都像是一场比赛,让你调动起所有的积极性,让你不得不去计划时间的安排,让你的行动具有目的性。而且最奇怪的是,每当很忙的时候,各种大事小事就都来了,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幸好最紧迫的一段时间熬过来了,它让我明白,即使事情再多,总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很喜欢这么两句话,第一句是:烦恼是认为事情不可解决而假装思考,思考是相信事情可以解决而进行剖析;第二句话是:不是因为某件事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不想做,而让这件事变的很难。当我觉得很艰难的时候,经常会用第一句话来鼓励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段时间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事情,不想就此错过,所以重回这个小窝,希望自己能够吸取每一次的经验教训,越来越好。加油!
————————————————————————————————————————————
在9月22号,毕业论文耗时1个月20天初稿完成,中间夹杂着一些杂事。原本30号之前要送审,结果一看通知才知道,需要有读书报告的成绩单才能够论文送审。读书报告是博士要求的课程,需要2个主题,进行答辩并做出纸板的报告册。原本打算提交论文以后的时间再进行读书报告的,结果必须得先完成。这一下就慌了,因为我一直没有做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准备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压力,也就一直没有进行下去。跟导师商量之后,读书报告的答辩定在了20天之后进行。但实际上,在答辩之前需要准备报告,成绩单,海报,修改毕业论文,同时在背靠背的第二天要出国开会,还得制作poster,准备相关东西,了解国外的生活情况,还肩负着代购的任务,再加上刚好遇上国庆节放假。这也就是说,我实际上能用于准备读书报告的时间大约是16天,这16天我需要决定读书报告的内容,查找资料,看资料,写报告(约40页),制作ppt,分给每一个报告的时间是8天。如何在8天做好一个让别人有记忆点,又成体系的读书报告,这是一个挑战。
我的计划是:
A.一个做成有框架,系统的,让听者能够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个部分的内容比较全面,归纳和概括,因此需要有综述和书籍类帮助
B.一个做成有深度的,有分析的,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能够评判一个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这个部分需要自己对文献的深入的理解,对文章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的文献进行比较,其实比较耗时,但如果在前期有遇到过这样可以细讲的文章,那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别人觉得你读文献读的有深度。
很多人劝我时间太少了,随便做做就好。但我的观点是,要做就要做的有价值,不在无用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精力。所以我借A的内容来帮我把之前零散的知识点组成一个框架,构建我的知识体系,借用B去拓展一个未来的可能的研究方向。这样一来,这件本来是一件负担的事情,变成了一件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
读书报告并不是一个科普、教学类的报告。我听过几届的读书报告,有的内容很多,很全面,但是没有归纳总结。在短短的15分钟,不可能把一个领域的所有事情都讲清楚,所以必须要有侧重点,把你最想传达的观点给说清楚,围绕一个亮点,就足够了。后来我的导师还挺欣赏这种做法,也说读书报告如果只为了全面,没有什么作用。
3. 第三步,书籍上的逻辑思路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经过上两步对这个领域的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排它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或删减,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
借用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关于如何一周了解一个行业,我把它进行了一下修改。
1. 这个领域面临的痛点有哪些?
2. 哪些痛点对业内人士是最紧迫的?
3. 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
对读书报告的主要经验教训做一个总结:
1. 清楚对象和定位,明确目标
2. 抓大放小,时刻提醒自己不用事事完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3. 抓痛点,抓亮点 (要做就做的与众不同)
4. 不要等到时间充裕,要做就趁现在,问题总会解决
当我发现时间要来不及的时候,差点就放弃了这次毕业的念头,但是事实是,“规定”是有它的目的的,于是有的事情是可以商量的。精力应该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在焦虑上。人生太短,不够一件件顺序做。
5. 压力太能激发人的能力,高密度的工作反而让效率更高,思路更清楚
那是……不高效,要完蛋了好吗!
6. 其实,我从开始就想说的:首先,你得英语阅读能力好。
我说的这些,如果英语资料阅读的速度跟不上的,还是先去找中文资料了解一下吧~不过高密度的英语阅读,把速度真是又往上提了提,总归是有好处的。
—————————————————————————————————————————————
总结的不好,见谅。这其实只是生活路上的一件小事。就像打怪一样,因为打过一个又一个的boss,最终会越来越强悍,也许将来再回过头看,觉得这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写的也不怎么样。我倒是很期待这样,我可不想当我老了,看着现在的自己说,当年的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