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关系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是最近几年比较活跃的信息新技术,它们与互联网及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它们的发展趋势呢?本博文简单说说自己的观点,欢迎博友讨论指正。
在说它们的关系之前,先从互联网开始吧。互联网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说起来不到50岁,还属于中青年人。但互联网原本就是一条电线,无非连接了电脑,却改变了世界。而同样一条电线,连接的电话机,却是百岁老人。那为什么,同样一条电线,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计算机可以算是一个模拟的人脑,而计算机后边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你撇去中间的连线不要(包括无线连接),那么互联网就变成人与人交互的一个接口,而这个接口,由于其将信息虚拟化了,因此可以认为,这种(人与人)的交互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在时空上,交互的接口,已经不能区分是现时的还是历史的。但不论如何,互联网就是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交互的接口,改变了整个世界,正如后文所述,这个接口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地球上人与人之间交互的“虫洞”。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最为接近。过去是一台电脑,一般是台式机,就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当你想去互联网交互了,你跑到电脑前,打开电脑,上网,然后这个接口开始工作,你可以通过这个接口与你任何需要交互的对等虚拟的人,进行交互。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变小了、变快了,小到可以装在口袋中。过去计算器之类的就装在口袋中,买菜的随时掏出来,算算该跟你要多少钱。无线通信技术也发展了,无线电话也变小了,过去的半头砖大哥大,变得很小可以放到上衣口袋中了。然后无线网络逐步普及,3G、4G,未来的5G,也许将来速度快到几十G/s,比目前的4G快100倍,实现了人通过移动互联网接口随时找到虚拟的对等人,实现交互。
表面上看,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电脑变小了,不用电线连接互联网,随时可以装在口袋中,随时可以上网。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涉及人数居多,比如到2020年预计中国有8.5亿的用户,如果一个人赚取1000元,就是1万亿的市场规模了。所以说,貌似移动互联网没有多少技术性突破和变化,但由于它把整个盘子变大了,因此相当于,如果你把所有地球人虚拟为两个人,他们在交互的话,相当于这两人嘴巴变大了,占了一个人的85%的身子,而这85%的大嘴巴,通过移动互联网牢牢的黏在一块,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交互。
但到了物联网,事情有点变化了,那就是,物联网的野心更大了:它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交互,它把物体也扯了进来。或者说,在一个物联网的广义世界,交互的对象关系变成:“人-人、人-物、物-人、物-物”这么几种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其实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表面上人面对的是一台机器而已,但本质上还是以人的信息为主。而到了物联网时代,将物体的信息加入了进来,多种交互形式的一个目的就是将人的控制向物理世界(各类物体)更加精细、准确的延伸出去,而“物-物”的交互,实际上是将人虚拟为物后,实现“虚拟人”之间的交互。
但不论如何,互联网也吧、移动互联网也好,还是物联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网”,也就是说,都有一些能和电线(无线电波也是一些线啊)扯上关系,就是这些线,形成网后,然后“一网打尽”---所有能看到的“硬的”东西---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智能物体。。。。
接下来就比较好说了,大数据、云计算都是一些“软的”东西。且慢,刚刚夺得世界四连冠的国科大“天河二号”超算机(33.86千万亿次/s的浮点运算)占地720平方米。但我们这儿说它俩“软”是相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而言,本质上,如果开始归一于交互的概念的话,不论主角是人还是物,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关联,仍然是通过网络这个看得见的交互接口---从使用者的角度讲,感兴趣的是交互这种体验,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下去,云计算和大数据也是一种虚拟的“物”的综合体而已。但这并妨碍讨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软”的特性--因为对于它们而言,其可见的硬件只是一个形式,就如你看到手机看到电脑,你在乎的是作为接口的可交互性,你不会关心它有几个二极管、三极管和几个电阻、电容,电子在里面是怎么跑的,等等。
我们说大数据和云计算是“软”的,主要是强调它们“处理信息的计算性”。当然我们知道,不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物联网,都有计算,都有信息,人也罢物也罢,上网(交互接口)就是交互信息。既然它们已经实现了信息交互,为什么还需要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软能力负责信息呢?这是因为,大数据和云计算是“信息的信息”。在大数据火之前,云计算就先热了,因为那时人就开始认为,信息要爆炸了,几十台机器哪能搞定?于是有了分布式计算,让更多的不在一个地方的计算机一起搞信息,就是“信息计算”。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多了,越来愈多的人上网了,越来越多移动手机上网了,越来越多的物体也上网了,接着问题就来了---当然,我们知道信息在物理形式上流动起来速度很快。但问题是,随着网络后边活跃的人啊、物体啊,越来越多,他们又不停的相互交互,产生了更多的信息,信息倒是没有将网络爆炸掉,但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利用这些不停产生信息、不停吸收信息的人和物的信息,产生二次信息?也就是“信息的信息”。就似在一个大海中,所有的鱼啊、珊瑚虫啊,都嘴巴一张一合的,一边吸入泡泡,一边吐出泡泡,能不能利用这些泡泡变出一个有需要的更大的泡泡?
云计算和大数据就是想做这件事情。那么为什么叫云计算呢?估计当时有科学家想到了家里的自来水管,说:这个信息的信息,也就是二次信息呢,本质上讲呢就是一种服务(给人和智能物体了),既然是服务呢,一般人就不愿意去懂这“信息的信息”到底是咋鼓捣的,就似这自来水呢,你就是使用。想用时,开一下水龙头好了,水(信息)就流出来了。不过这个自来水呢,有水管子连过来,但这个“信息的信息”呢,搁在哪里好呢,干脆搁在天上吧,既然你也不知道这信息是具体哪里的计算机算出来的,干脆就叫云计算吧,在空中飘来飘去也比较形象。另外一个,云会变来变去,一朵一朵,会移动,信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利用,还会变成一大堆,也算比喻恰当。
那么既然有了云计算,为啥又来了个大数据呢?其实你从它们出现的先后时间上,就大致知道,大数据应该说对云计算有了更细化、进一步发展和递进的关系。说相同,应该都是提供“信息的信息”,但云计算偏重单纯的计算技术,比如超算机,它们有很大的信息(数据)加工计算能力,但将信息加工完,吐出来就算完事了。而大数据应该侧重对用户的服务角度去整合资源,信息加工计算,提供信息服务,然后可以再回传信息,继续闭环加工,其根本目的在于围绕优质、有针对性的特定服务进行“信息的信息”处理。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它其实可以依赖云计算的硬件基础来实现这些优质服务。由于大数据以信息服务为中心,因此,它侧重信息的精细化加工,从而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数据挖掘、以及有待发现的其它大数据处理新技术,使得信息加工组合的更彻底、更深刻、更精准,一句话: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我们需要的规律信息,能够从大海里把我们需要的那根针给捞出来供我们使用。
故事到这儿基本上就讲完了,现在把他们串一下:
人类对于用电话线连接人,仅仅听到声音不过瘾,于是科学家异想天开用电线连接计算机,刚开始用来在电线上“嗖”的来回发信。没有想到人非常能,一台连两台,连啊连,把全世界的人都连了起来,发明的互联网交互信息。信息越来越多,在信息还没有成功爆炸前,把物体也拉了进来。于是这个地球真的变小了,因为信息之对于人,速度快的也近乎“虫洞”。因此信息越来越多,科学家在没有看到信息真的爆炸前,突然想到,既然这些信息都是地球人和地球物发出的,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规律和制约,能够进行整化融合,于是将这些信息(海量),揉碎、筛选、融合、提炼,反正用了九牛⑧虎之力,然后通过网络,将“信息的信息的信息”弄到云里,然后反正谁爱用谁就用吧(人也可以,智能物体也可以)。
至于现在发展到什么情况了,前景趋势当然没有问题了,但如果说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真正发生威力相比,现在应该是V1.0版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