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科院校教师科技写作水平堪忧
周五上午,应邀往一所工科院校担任评委,评审几部著作是否给予出版资助。
其中,一位承担国家、省级项目完成的一部著作,而且据说也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但几位评委的一致意见:在科技写作规范体例上、语言文字上、语法修辞上,达不到专著的出版水平,必须做较大修改!尽管这一工作其实还是有不少创新性的工作,但似乎写不出来,不知如好表现,写出来的东西给人感觉好像教科书、好像科普读物。
其一是,不会写书稿的“前言”,大致罗列了每章的标题,如同重复目录,至于该书稿的背景、来源、缘由、书稿的大致范围,一概不清。
其二是,不会写书稿每章的“小结”和书末总的“结论”,通篇都是“介绍了......”,没有一处“认为......”等主观认识,或者表明此章内容与前人所做工作有何不同?有何新的进展?有何建议?有何对策?这从字面上看来就是说,书内所说都是介绍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见解。
其三是,不会用标点符号,冒号重叠使用、分号乱用,胡乱断句,乱用并列复句。在体例上,也存在全书不一,各章各是各的风格。比如,外国人名,一会儿用中文,一会儿用外文,一会儿中文括注外文,一会儿又不括注,非常随意,也不管是第一次出现还是第二次出现。
其四是,最要命的是,七八十种中外文参考文献一股脑列于书末,文中没有一处标注,根本不知道是参考何人的何论著,实际上等于没有列出参考文献,给人的直接印象就是——此君毫无著作权意识,也不知引用内容不能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也不知道在国外甚至引用别人的文献要经过本人允许(当然国内似乎尚无此要求),也不知引用别人的重要数据、图表、重要观点、重要结果,必须按照200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标准”,一一注明出处。
其实,这样的情况可能不止此一例,即便在文科也有类似情况。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教授就曾有过如今研究生母语修养不如外语修养的感慨。
这真让人担忧。假如你的工作是和机器打交道,那么书面表达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如果你的工作越是脱离了体力劳动,你担负的理论性工作越多,需要传授给别人知识,需要授业解惑,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就会更重要,也许是你一生最为重要的技能。
理工科院校教师的科技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在对教师补课的同时,应该普遍地在理工科学校开设科技写作必修课,恶补人文修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