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ngbao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cangbaobao

博文

水土流失的治理

已有 4258 次阅读 2014-5-6 06:4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水土流失的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减少水灾、旱灾、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走农业和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土保持是山区生产建设的生命线,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以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首先确定侵蚀部位和淤积部位,在侵蚀部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不论水蚀还是风蚀,侵蚀部位的土壤在流失,淤积部位的土壤在增加。

 

 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小型水利工程等内容。

   (1)坡面治理工程措施

坡面治理工程按作用可以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以改变地形,改良土壤。对于增加作物产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作用。坡面蓄水工程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小地形,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田、草地和林地,防止或减少坡面径流的形成。一般有旱井、水平沟、蓄水池、鱼鳞坑等。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坡地截水沟,在坡地上,间隔一定距离,延横坡方向修筑的沟道,它的作用是改变了坡长,能够拦蓄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并将其排泄到蓄水工程里。

  (2)沟道治理工程措施

沟道治理工程措施的作用是固定河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和泥石流的危害。主要的工程措施有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等。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土保持工程。谷坊是山区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蓄建筑物,谷坊高度一般小于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它的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减缓山洪流速,减轻山洪和泥石流危害,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小面积平地,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淤地坝是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横向建筑物,坝内所淤成的土地叫做坝地。淤地坝是在我国古代筑坝淤田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淤地坝主要目的在于拦泥淤地,一般不长期蓄水,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部分组成。

   (3)小型水利工程

小型蓄水、排水、引水工程主要包括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塘堰、水窖以及引洪漫地等工程。塘堰多修建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的稻作梯田区,是一种容积较大的蓄水池,用于积蓄径流和泥沙,有防洪和蓄集雨水灌溉的功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窖一般布设在有充足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引洪漫地是变水害为水利的一项水土保持措施。在发生暴雨时,利用挟带大量泥沙的山洪漫灌农田或荒滩,用径流携带的泥沙改良土壤,扩大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又削减了洪水泥沙进入河道的危害。

  2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增加地面覆盖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与木本植物相比,草本植物生长迅速见效快,种植当年或第二年就可以获得蓄水保土的效果,所以在栽培的初期,草地的蓄水保土效果比林地大。草本植物的根系集中分布于10~20cm的表土层,对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的保护作用大于林木。但对防止较深的沟蚀、崩塌及滑坡的作用比林木差的很多。所以只有将造林和种草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更好的控制水土流失。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

 

 3  水土保持的农业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改变地面微小地形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等高耕种的各种种植措施。

(2)增加地面覆盖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间作等。

(3)增加土壤入渗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的各种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原则,治山与治水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才可收到稳定的效果。

v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8133-791727.html

上一篇:土壤颗粒分级制
下一篇:土壤结构的概念
收藏 IP: 125.34.147.*| 热度|

4 陈楷翰 李建国 赵建民 曹建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