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回国工作,就开始谈论这样“严肃”的话题,而且对于我这样一个“毛头小子”而言,似乎有些过于轻狂,呵呵,这是一篇轻松的博文,大家不用过于紧张。
回国工作一年,在国内各样会议上露了几次面,也开始了解国内的学术界,也开始听说“院士之路”的艰辛,偶尔听到有人对我说之后有“院士样”,我一笑了知,但私下还是留意了现在国内成为院士的过程,了解之后,我发现这并非我心中所愿。
现在50左右和之下的学者想成为院士,至少对于我们地质行当,有几个“硬指标”,是否是杰青?是否主持过国家重大项目(973)?是否获得过国家重大科技奖励(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几乎是缺一不可!其实不光是评院士,评其它各样东西,有这几样,那也是能够呼风唤雨,手到擒来。唉,难怪如此多的人为这些挤破脑袋,费劲心思。你是杰青吗?你是973首席吗?获得国家奖没?还不是?还没有?那再往上走,难!
对于我们找矿人而言,你技术指导找到1个矿,价值数亿,没文章?对不起,杰青没份!院士之路断了。真有本事,继续找吧,找到10个,8个,全球出名了,呵呵,恭喜,你可以敲一下工程院的门了。现在中国的院士中,矿床的院士几乎没有!(80岁资深除外),我觉得这简直是可悲,有些自损我们国家矿床的水平,幸亏国外矿床界并不是按我们的标准来看人的。
不管现在矿床的院士如何个评法,是不是继续“光头”,我都不关心了(虽然会为我导师呐喊一下),我无意在这里刻意批判院士或者杰青之类的评价标准,我想还是把自己的路好好走下去,那就是“走实际找矿之路,同时科研育人”,这是我当年选择学矿床的根本原因,不能化最多的时间去实际指导找矿,要我何用?!评不上杰青,获不了国家自然二等奖,当不了院士,都不能影响我自己心中的那条“院士之路”,就是为国家多找到大矿,不亦乐乎,呵呵,这条路走得还轻省些,走得也高兴洒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