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ckle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gorocklee

博文

芦山地震的“余震”说

已有 4255 次阅读 2013-4-27 11:34 |个人分类:地质过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汶川, 余震, 前震, 芦山

维基百科释义:
An aftershock is a smaller earthquake that occurs after a previous large earthquake, in the same area of the main shock. If an aftershock is larger than the main shock, the aftershock is redesignated as the main shock and the original main shock is redesignated as a foreshock. Aftershocks are formed as the crust around the displaced fault plane adjusts to the effects of the main shock.
A foreshock is an earthquake that occurs before a larger seismic event (the mainshock) and is related to it in both time and space. The designation of an earthquake as foreshock, mainshock or aftershock is only possible after the event.[1]
一.
【中科院:芦山地震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联合发布“4·20”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初步结果称,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中新网,http://t.cn/zTXitG1)。
  • |转发(103)|评论(36)
    4月23日 18:32来自新浪微博

二.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余晓洁、吴晶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20日表示,今晨发生的雅安7级地震属于逆冲型地震,破裂特征与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它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三.

王卫民说,这跟对余震的定义有关系。关于余震,在学术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中科院反演芦山地震:“余震说”由何而来—新闻—科学网  http://t.cn/zTKZjTJ

四.

美国专家特纳:雅安地震为汶川地震余震
2013年04月20日 16:10
来源:新华网

更多 1861人参与 75条评论

原标题:美专家认为雅安地震为汶川地震余震
新华网洛杉矶4月19日电(记者 郭爽)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19日晚间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此次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龙门山断层上发生东西反向运动造成的,“目前我们认为,此次地震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一次余震”。
特纳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发多次余震,“尽管时间已过去多年,但我们认为,此次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地震仍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这是我们目前的判断。当然随着分析继续进行,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信息显示,龙门山断层是近年来较活跃的一个地质断层,雅安地震震中附近区域近40年已发生了4次6.0级以上地震。“本次雅安地震震级较高,所以它本身也引发了多次余震。”特纳说。
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雅安地震为7.0级,而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的震级为6.6级。两个数字的差异是由于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美国地质勘探局主要使用矩震级,而中国使用面波震级,对同一场地震就有不同的震级数字,但矩震级的6.6级与面波震级7.0级等同。同样,对2008年的汶川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级为7.9级,而中国发布的震级为8.0级。
此前伊朗已发生了较大的地震,雅安地震后,印尼附近海域也发生了强烈地震。对此特纳认为,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全球地震发生频率增高,或者板块运动增加。
我的观点:
据我了解,前震-主震-余震的关系目前还停留在仅通过震级大小比较来确定的状态,我也可以说08年的汶川地震和这次的芦山地震是不知道多少年后9级地震的一个前震,或者说不知多少年前一个9级地震的余震

"当然随着分析继续进行,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这句话像是个搞科学的说出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8217-684496.html

上一篇:老外会不会故作谦虚?
下一篇:蠕滑与蠕变有严格的区别
收藏 IP: 171.117.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2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