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82):学生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指点 精选

已有 15381 次阅读 2013-1-15 07:07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导师, 主动学习, 寻求指点

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大多渴望得到导师的多方指点,特别是在做学问方面的教导。这里说的导师包括一般意义下的指导教师,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本文的讨论仅限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点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培养“单飞”能力)至关重要。

先说说研究生导师。我把他们分为三种:一是“一线奋斗”型;二是“公务繁忙”型(大多有管理职责);三是“滥竽充数”型。前两种有真才实学;第三种并无真才实学,主要靠钻营“谋生”,按沪语说来,是“混腔势”的,不在本文所说的“导师”之列。所幸的是,我熟悉的导师大多属于前两个类型,总体情况也是如此。

再来说说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这样的学生:积极向上,勤谨用功,有一定悟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积极向上”,指的是热爱学习,主动求知,有进取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三者兼备的完美学生较为难觅,但比较好的还是占大多数。

那么,作为研究生,怎样利用珍贵的攻读研究生阶段,最大限度地得到导师的指点?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从观念上去掉“被动学习”的想法,主动出击,积极征询导师的意见。其中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每个环节上争取导师的点拨。千万不要傻傻地“等、靠、要”,一个劲儿地问导师:“你想让我修哪些课程?”“让我做哪个论文题目?”“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攻关?”等等,而是先主动地思考,按导师的基本要求,提出自己的初步方案(包括选课、选题、开题、做论文等);方案最好不止一个,倾听导师的意见后做出抉择;听到导师的意见后,也不要老是:“Yes, sir”,处处照办,要勇于独立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仔细观察分析导师及其团队的特点,以各种方式赢得导师的指点。倘若课题组有定期的小seminar(这在本所很普及),一定积极参加,而且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现时通讯手段很多,可以利用电话、电邮、QQ群聊、短信等等,随时与导师讨论,或寻求答疑解难。

——在寻求答疑解难的过程中抓大放小,力求探讨关键性问题。对于鸡毛蒜皮的问题(例如公式推导、程序设计、实验细部设计等)应自己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自行解决,只把自己啃不动的“硬骨头”拿出来,请导师指出如何“下口啃”。

——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和所遇到的难点,亦即写一些小型汇报,提交给导师,使其随时了解详情,给予指导。

——学会与导师argue,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要知道,“弟子未必不如师”,特别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很能干,视野较宽,对新的研究动态细节的了解往往超过导师,因此,若与导师在学术上有分歧,一定要讲出来,别闷在肚子里。讨论中,大家只相信真理,谁对就听谁的。我相信,多数导师有容忍年轻人反驳自己、共同探索的雅量。就我来说,则特别喜欢这种arguediscussion,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随时记录与导师或课题组讨论的内容。最好把历次重要的讨论记录在案,放入专门的文件夹,有需要时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有必要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遵守一定的基本礼仪,遇到大问题需要与导师花一段时间讨论时,应该与导师约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特别对于那些有领导职务的导师,更要事先约定。在讨论中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关键问题,务求实效。

办法还有很多,可以自己不断创造。

我有时想,可以把研究生比作嗷嗷待哺的雏鸟,把导师比作亲鸟。亲鸟喂食时,总是那些“积极主动”的雏鸟能获得更多的喂食。作为雏鸟,别抱怨自己得不到充分喂食,经常想想:“我发挥主动精神了吗?”

欢迎朋友们提出不同见解。

 

写于2013115日晨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53198.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81):怎样培养“单飞”能力
下一篇:学习漫谈(83):向林家翘先生学习什么?
收藏 IP: 124.79.11.*| 热度|

40 高绪仁 刘旭霞 董焱章 鲍博 孙学军 褚昭明 曹裕波 夏铁成 苏光松 王春艳 段建兵 刘晓锋 郭慧 柳顺义 杨生茂 覃开蓉 唐小卿 刘晓亮 陈亮 陈圆圆 陆泽橼 严少华 杨连新 董志佼 周华 白艳杰 陈远川 李宇斌 王海娟 李林娜 傅蕴德 clp286 cooooldog einstein1921 fqk6166 hcsprings mallice Majorite ahsys mande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