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大多渴望得到导师的多方指点,特别是在做学问方面的教导。这里说的导师包括一般意义下的指导教师,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本文的讨论仅限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点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培养“单飞”能力)至关重要。
先说说研究生导师。我把他们分为三种:一是“一线奋斗”型;二是“公务繁忙”型(大多有管理职责);三是“滥竽充数”型。前两种有真才实学;第三种并无真才实学,主要靠钻营“谋生”,按沪语说来,是“混腔势”的,不在本文所说的“导师”之列。所幸的是,我熟悉的导师大多属于前两个类型,总体情况也是如此。
再来说说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这样的学生:积极向上,勤谨用功,有一定悟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积极向上”,指的是热爱学习,主动求知,有进取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三者兼备的完美学生较为难觅,但比较好的还是占大多数。
那么,作为研究生,怎样利用珍贵的攻读研究生阶段,最大限度地得到导师的指点?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从观念上去掉“被动学习”的想法,主动出击,积极征询导师的意见。其中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每个环节上争取导师的点拨。千万不要傻傻地“等、靠、要”,一个劲儿地问导师:“你想让我修哪些课程?”“让我做哪个论文题目?”“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攻关?”等等,而是先主动地思考,按导师的基本要求,提出自己的初步方案(包括选课、选题、开题、做论文等);方案最好不止一个,倾听导师的意见后做出抉择;听到导师的意见后,也不要老是:“Yes, sir”,处处照办,要勇于独立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仔细观察分析导师及其团队的特点,以各种方式赢得导师的指点。倘若课题组有定期的小seminar(这在本所很普及),一定积极参加,而且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现时通讯手段很多,可以利用电话、电邮、QQ群聊、短信等等,随时与导师讨论,或寻求答疑解难。
——在寻求答疑解难的过程中抓大放小,力求探讨关键性问题。对于鸡毛蒜皮的问题(例如公式推导、程序设计、实验细部设计等)应自己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自行解决,只把自己啃不动的“硬骨头”拿出来,请导师指出如何“下口啃”。
——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和所遇到的难点,亦即写一些小型汇报,提交给导师,使其随时了解详情,给予指导。
——学会与导师argue,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要知道,“弟子未必不如师”,特别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很能干,视野较宽,对新的研究动态细节的了解往往超过导师,因此,若与导师在学术上有分歧,一定要讲出来,别闷在肚子里。讨论中,大家只相信真理,谁对就听谁的。我相信,多数导师有容忍年轻人反驳自己、共同探索的雅量。就我来说,则特别喜欢这种argue和discussion,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随时记录与导师或课题组讨论的内容。最好把历次重要的讨论记录在案,放入专门的文件夹,有需要时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有必要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遵守一定的基本礼仪,遇到大问题需要与导师花一段时间讨论时,应该与导师约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特别对于那些有领导职务的导师,更要事先约定。在讨论中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关键问题,务求实效。
办法还有很多,可以自己不断创造。
我有时想,可以把研究生比作嗷嗷待哺的雏鸟,把导师比作亲鸟。亲鸟喂食时,总是那些“积极主动”的雏鸟能获得更多的喂食。作为雏鸟,别抱怨自己得不到充分喂食,经常想想:“我发挥主动精神了吗?”
欢迎朋友们提出不同见解。
写于2013年1月15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