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条件:本文讨论是基于paper评估研究人员影响力的方法。尽管对于许多应用科学来说,基于paper的角度未必合适,本文不准备讨论其它的。
1. 通常来说,目前科研人才评估单位,基金项目评委会单位等评估研究人员的方法,基本上是通过以下完成的:
1)在推荐的或学术界承认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的文章的数目
2)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数目
3)文章的引用数目,尤其是H-因子。
H-因子是指,如果一位学者的H-因子为20,那么他有20篇文章,任意其中一篇的被引用数至少为20.
2. 有关争议
1)是否合作作者,以及在合作者中的贡献程度
2)作者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层次结构的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因社会地位受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国内尤甚
3)如何区分学科之间的不同特点
3. 有关国内评价的争议
1)由于上面的争议1,国内许多挂名成风气,单篇文章整个研究团队全挂名的并不鲜见。
2)由于上面的争议2,国内很多学界大佬甚至长时间不搞研究,仍然论文无数:供求旺盛,学界大佬要挂名维持论文产出,学术新人要通过挂大佬名字来支持论文的接受率。
3)由于上面的争议3:例子一:因为生物方面的期刊影响因子高,在按照同一个标准评估时,生物学远占优势(生物学中研究人的比研究植物的又远占优势)。例子二:因为生物方面的影响因子的原因,生物信息比计算机别的学科门类占优势。例子三:工科作为一个整体比数学基础科学占优势。
4)国内另有一个与国外不同的争议:申请项目的时候,以往项目经历往往是权重非常大的加分点。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以往项目经历应该是减分点。原因是:科研评估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提高产出比的激励措施,paper和产业转化是产出,项目资金是投入。因此,以往项目经历,说明已经投入了部分经费,如果paper和产业转化不够的话,说明申请人的产出比比较低,继续投入入——即批准新的项目申请,属于相对浪费的行为。
重申限制:
1. 上文没有讨论产业转化作为一种产出的评估,虽然这个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应用科学而言。应用科学的大量paper都是浪费纸的事情paper-killer,但是目前国内缺乏产学研的良好生态环境。
2. 上文没有讨论对于特殊基础学科等无近期产出效益,但有长期效益的问题。对于这类学科,完全用上述的paper影响力非常不合适。
欢迎拍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5122-644272.html
上一篇:
“如何为领导服务”下一篇:
供求两旺的EI会议征稿(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