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郑风田:“速成鸡”为何应少吃? 精选

已有 10882 次阅读 2012-11-28 10:1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office, style, justify

郑风田:“速成鸡”为何应少吃?

洋快餐的供应商产鸡只需40多天,把“速生肉”的冰山一角暴露到国人眼前。近年来为了大干快上,我国快速跟进美国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模式,“速成鸡”“速成猪”“速成鸭”等进入我们的餐桌。结果也犯了美国人一样的病:肥胖速度快速发展、心血管病高发。美国人已经知道错了,市场也已用标签化让消费者去区别,速成肉慢慢变成穷人的食品,中产阶级正慢慢退出速成肉市场。主管部门还是应该警惕目前快速发展的“速生肉”,进一步给消费者更多的知情权。

 

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近日被卷入“速成鸡”风波。据媒体23日曝光,45天就可上桌“速成鸡”养殖商山西某集团,正是这两家快餐品牌的大供货商。而中国经济网报道称,该集团在面向山西农户的广告宣传中声称“雏鸡到成品鸡只需要45天”,农户养的鸡直接由公司统一配料、供药、回收,一年可以养五六批,最后进入麦当劳、肯德基和一些大型超市等卖场进行销售。速成鸡”的生长速度可谓惊人。据养殖户反映,某集团所喂养的肉鸡,头10天专吃长营养的一号饲料,接下来吃长骨骼的二号饲料,最后15天吃长肉的三号饲料。肉鸡被喂食11种药物抗病,媒体探访时还发现其饲料厂车间老远就传出浓重的气味。车间里有大量的工业盐、氯化胆碱原料,负责加工原料的工人说:“这些饲料配了药,有添加剂,具体是什么不知道,但对人体肯定有害,周边的苍蝇都毒死了,年轻人都不敢在这里干活。”此外,养殖户也透露,公司要求把肉鸡放在狭小空间里高密度喂养,在45天的喂养周期中,甚至不会清理养殖场。为了提高抗病力,肉鸡要被喂食多达11种药物;只要45天内不发病,肉鸡就能顺利地被送走屠宰,进而流入市场供人食用。报道称,通过药物控制,这些鸡不等发病即被屠宰。

 

应该给消费者知情权,通过标签等区别土鸡与速成。

爱吃鸡肉的消费者估计看到这些报道会心惊胆战的。农民传统养鸡要半年乃至一年才能长成, 速成鸡40多天速成太快了。而为了维持鸡的快速生长,增肥剂、抗生素等就有可能出现滥用。这样来的“速生肉“你还敢吃吗?如何解决此问题?最少主管不能总以安全无事应对,短期看无事,长期看问题很大。速成肉等类似的动物生长无福利,人类长食此类食品,退早会付出代价的。这些潜在的负作用不能回避。

透明化生产是安全食物的一大趋势,让更多的生产环节变得透明,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及恐慌, 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有关肉鸡生产,消费者知道得太少了。这个鸡肉究竟生产周期是多少?是工厂化搞出来的,还是农民的土鸡?其实这些都应该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在标签上给注明。工厂化的养殖,由于没有任何说明,劣币驱逐良币,把那些土鸡基本上都给驱逐出市场上。消费者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吃这些工业速成鸡。所以那么传统土地应该专打品牌,让消费者能够有选择。

 

美国规模养殖模式正在被美国人抛弃:美国的“吃草牛肉运动”。

“速成鸡”引起争议,这是从美国引起的一种成熟商业技术模式,目前正在中国大量复制,但美国中产阶级自己也不吃这种鸡肉了,只有穷人才吃。中产阶级提倡动物福利,善待动物,动物健康了,人才健康。

以过去的速成肉大国美国为例,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美国人的主肉是牛肉,我国的主肉是猪肉。过去美国的牛是养在草原上的,靠吃草生长。后来工业化的速成牛,因为可以使用荷尔蒙,加上催肥剂、抗生素等技术,其成长速度迅速把传统养牛业击垮。传统吃草的牛被塑造成落后、愚昧的形象。后来随着美国人的体形迅速增长,肥胖成为美国人的最大一块心病,才发现原来那些速成食品是罪魁。于是一个回归传统的运动兴起了,那就是回到过去的吃草的牛肉时代,重塑“吃草的牛肉”运动。这个运动声势浩大,中产阶级认同度极高。在一般的超市,吃草的牛肉、有机奶的价格比起那些速成牛肉、激素奶价格要高出不少。这个市场区分的结果,让美国人单从外形上就可看出阶级属性:中产阶级收入高、健康意识强,承受能力强,可以买得起吃草的牛肉与有机奶,而低收入百姓只能跟着价格走,什么便宜买什么。这种购买习惯长此以往的结果,使美国人单从体形上就可区分出所属阶级,那些巨肥巨胖,基本上是社会低层百姓,因吃太多的速生垃圾食品,胖得可怕。而中产阶级以上阶层收入高健康意识强,形体基本上正常。

 

我国白领们喜欢吃洋垃圾,体型迅速向美国穷人化体型发展:肥胖。

我国刚好相反,洋快餐如麦当劳、肯德鸡在美国属垃圾食品,一般中产阶级是不吃的,而在我国却被打造成高价白领食品,白领及其孩子的专食,也使我国出现刚好跟美国人不一样的体型景色:富有者高速变胖,一般的穷人,因到麦当劳、肯德鸡吃一顿太贵,体型正常,反倒得不了美国穷人的肥胖症。麦当劳、肯德鸡被称为垃圾食品,正慢慢被美国中产阶级抛弃,一般中产阶级听说你去了此类餐厅,觉得你的健康意识太差了。

速成鸡,为了速生,增肥剂等滥用,快速成长易生病,抗生素等加入。这也是为什么喜欢吃洋快餐的人易肥的原因。

 

农民不敢吃自己养的速成鸡,觉得生长的时间太短了。

来自“每日经济新闻”的消息称,“速成鸡”养殖的村庄,当地不少村民称自己不会吃。农民说,这些鸡像是膨胀出来的,自己从来没吃过,也不敢吃。 从传统农户散养到规模化速养,片面上规模上出太多食品安全问题来。

工厂化、规模化养殖一直被推崇,传统养殖一直被指责。其实真正的罪魁应该是那些工业化养殖,通过工厂化,追求高速度、高成长、高利润,安全问题就难以解决。

近年来,在片面提倡规模养殖下,养禽业由几年前的农户庭院养殖逐渐向规模化养殖过渡,由以前每批鸡饲养几千只到现在的几万只,实现了飞跃性增长;集约化程度高了,现代化程度高了,养禽业的规模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疾病越来越复杂、药费居高不下、养殖利润下降、养殖环境恶化等。

 

工厂化的速成鸡与农户散养的传统鸡的区别。该不该片面鼓吹规模养殖?

鸡种不同生长速度也有较大差别。传统农户散养的“土鸡”养100天到150天。而速成规模养殖的30多天也能养出来。速成鸡吃饲料增肥剂抗生素,而土鸡吃五价杂粮等。

速成鸡与传统鸡的区别,其实是工厂化、规模化、抗生素化与庭院化、空间化、动物福利化的区别。速成鸡从出生长死亡成长短,生长环境差,靠饲料及药物维持,而农户传统散养鸡则成长周期长、生长空间大、动物福利高,更健康。

速成饲料鸡,与传统的土鸡相比,味道差异很大。传统土鸡成长期长,脂肪含量低,有利于健康,香味好。目前养殖业片面地追求饮料产出比,比如一斤牛肉要消耗8斤粮食,产一斤鸡肉消耗1.9斤到2.斤的粮食,产一斤猪肉需要3斤多的粮食。鸡肉由于转化率高,一直被推崇,而忽视了其对人的影响。

 

抗生素滥用值得关注,应该尽快出台禁止使用抗生素的规定。

速成鸡的讨论中关注生长激素但却忽视了抗生素及增肥剂的滥用。现在疾病复杂,网上报道的养殖户们讲,“鸡群几乎天天用药,一天不用药养鸡户心里就没有底”。过去有关速成鸡关注是否使用激素,其实另外一个养殖大问题是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的滥用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

养殖业在追求速长育肥及高密度养殖,会造成鸡猪抵抗疾病能力降低,这一难题加大了抗生素的滥用等,给疾病防治难上加难。 养殖业中滥用药物和促长剂等饲料添加剂更是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使得传统养殖业产出的肉蛋奶产品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信任危机。抗生素残留过多的确会带来许多问题。不管是在人体内还是自然环境中,时间长了,抗生素都可能促进病菌抗性的产生。这会损害人体免疫机能,也会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

现在的养殖业抗生素滥用成灾,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水平。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饲料添加剂,会引起动物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同时会使有害的细菌和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结果是更多的滥用,进入到恶性循环。饲料中的抗生素添加剂在动物体内的残留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0061月,欧盟就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作为饲料生长添加剂。虽然美国目前没有明确禁止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但美国FDA正密切关注农业中使用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日益流行之间的联系。科学证据表明在食用动物中应用医学上重要的抗菌药物“不是在保护公众健康和利益”。大多数行业组织表示:农业上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关系研究是科学薄弱环节。 

 

 

对于消费者来讲,应该获得更多的知情权,比如当我买这个肉时,是否能够得到:是传统鸡还是速成鸡?生长时间?有没有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残留有没有超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07-637006.html

上一篇:郑风田:平坟运动背后的占地潮更吓人
下一篇:郑风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提高是否会推高房价?
收藏 IP: 118.195.65.*| 热度|

43 王海冰 王号 喻海良 海鹰 朱晓刚 陈永金 杨海涛 赵燕 吕喆 杨正瓴 肖振亚 赵斌 鲍海飞 刘淼 杨艳明 杨洪强 肖红伟 褚昭明 王云才 王浩 赵福国 张启峰 李宇斌 王恪铭 何振峰 刘钢 郑玉峰 杨雨晗 王继慧 罗帆 刘向军 赵美娣 樊晓英 zhanghuatian zhouguanghui 心静如水 duandongxiao cfms xishanguanxue GW88 yangwhust aliala zhongmiaozhim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