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wang

博文

抗震规范重新新修订

已有 3215 次阅读 2012-5-12 07:5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 office, face, 记者

抗震规范:中国再上台阶

 

“御则立,不御则废”

 

御则立, 不御则废。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中心一位负责人428日接受采访时说

他介绍,中国防御地震灾害并非今天才考虑,早已有这样的理念但抗御灾害的水平随国力和认识程度不断发展进步,并与社会文明进程密切相关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建筑抗震有不同表现。上世纪60-70年代,国力不足;80-90年代,设防标准制定了,但质量监管不力;最近10多年,新建房屋抗震性能提高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1966年的邢台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中国开始重视对地震灾害的防御。随后,国家制定了规范的地震防御政策,并向国际通行标准看齐,并于1972年公开发布了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设防标准,编制了地震裂度区划图

“遗憾的是,唐山当时地震裂度定为6度,相当于不设防”他摇了摇头说。

他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新丰江水库蓄水时有迹象显示有地震,国家紧急调集力量,采取了加固措施,工程刚完成,6级地震就发生了。水库设防后,表现良好,运行至今

此后,中国建立了工程抗震的标准体系,对地震裂度区划图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对区域危险性给予了重新评估
   
在建筑抗震标准中,中国特别对抗震结构材料等提出了具体指标。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抗震体系形成。随后,在地震区,国家对老旧房子进行了一次全面加固,中国地震进入有重点的全面防御阶段。这是工程抗震的另一标志性行动。

他介绍,本世纪初,中国地震防御的视野,从城市扩展到农村2006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农村防震工作会议,中国真正进入全面防御阶段

“目前,中国地震防御进入任务繁重期。中国农村地区,农民以自建房为主,大多数房屋没设防而城市建筑中,房地产开发的质量监管很难说都有保证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功”。他说。

目前中国地震局在地震防御方面试图“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其中,前者已开展对地震活断层的探测,后者即是重新修订地震区划图等

 

设防标准重新修订

 

52日,当记者走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高孟潭的办公室,他指着挂在墙上多年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说,“我刚参加完成对这幅图和相应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             这项工作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支持下完成的关于地震防御方面新的国家标准”。

他介绍,这次修订工作最重要的依据是新发展的关于强震危险性的评价方法。

新发展的方法,强调了中国大陆活动块体理论和地震构造模型的应用。在建立地震活动性模型时,充分考虑了历史地震的完整性,并使用了我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建立以来,新获取的10多万条地震资料和近年来新增加的100多条活动断层调查评价资料。

在分析处理方法上,更加强调了认识的不确定性。在高震级潜源评定方法上有了较大改进。全国高震级潜在震源区的数量比原来增加了约20%左右。
   
《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主要任务在4方面:研究强震危险性的评估技术、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的评价技术、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和救援设备的研制。

项目重点关注与建筑物倒塌及严重次生灾害相关的地震动特性及其参数评估方法。

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因地震死亡总数的95%以上是因为建筑物的倒塌造成的,特别是居民住宅。加强对建筑物抗倒塌能力涉及的地震动参数研究,并应用到地震区划图的编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区划图最基本的观念是,强调建筑物在大震作用下不倒塌。同时,特大震的极震区的灾害程度能够得到控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安全”。他说。

同时,对灾后救援准备与应急预案应考虑特大地震的影响原来大、中小三级设防,现在分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4地震防御的核心理念是保障生命安全,其次是减少损失这是在理念上的进步。

其中,城镇居民住宅的地震安全是本次标准修订关注的重点之一

 

发达国家抗震超前思维

“并非所有大地震都会造成伤亡。”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教授列平告诉记者,“从国际范围看,2010年智利8.8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00余人;同年,新西兰7.4级地震,没有人死亡。可见地震灾害程度与国家经济条件呈正相关”。

列平认为,除了经济基础外,地震设防与人们的意识也紧密相连。中国人大多存在侥幸心理。因为地震设防没有明显的投资回报,地震复发间隔一般在几百年或千年。因而,很多人不想把钱花在抗震设防上。

他介绍,日本阪神地震后,很多人意识到,不论国家多发达,都不能承受地震带来的灾害损失。同样,现代中国国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建筑与日俱增,一旦发生大地震,若抗震设防不足,灾难不可想像。因此,抗震设防对于中国,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中国,必须对大地震有所准备和防范。
   
不久前,他去日本和美国考察,发现日本和美国的地震防御已有新的理念,即大地震后整个城市无需大范围救援,具有可恢复原有正常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他说,地震灾害主要是土木工程灾害,工程结构物的破坏才是造成灾害的根源。若建筑物不倒塌,就不会有人员伤亡。只要在建筑抗震设防上下了功夫,舍得投资,即可抵御地震灾害。

最近,他常与房地产业界探讨,如何提高房屋抗震性能。可惜,现在愿意在抗震设防上增加投资的开发商不是很多。而一些人似乎更愿意在房屋的奇形怪状上增加投资。其实,那样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北京谋著名建筑,形状并不美观,但需要投入巨资。
   
他认为,中国现在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已开始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更应懂得如何让钱花得值,在抗震方面应有超前意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569912.html


下一篇:中国地震预警在福建初露曙光
收藏 IP: 119.40.36.*| 热度|

1 严海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