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之所以受到国人瞩目,大多是因为“22岁的教授”、“中国最年轻教授”,进而引发“在读大学生直接晋升为教授(级研究员)是否合理”的争辩,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辩,博文、评论已是很多,而“刘路现象”中隐含的另一个问题才是至关重要,最该引人深思的!
无论怎么个争辩,不可否认的是,刘路在学术、科研上是取得很大收获和成功的。认真关注关于刘路的详细报道和专访,能发现隐含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刘路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学校规划制定的教育:
从刘璐的陈述知道,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他喜欢追求自己的学术自由,不喜欢考试。中学期间成绩平平,在大学的数学专业成绩也算中等,在与应试教育有关的奥数方面,他同样“失败”。他的“西塔潘猜想”的求解出自于兴趣,所用知识也并非全在学校制定规划的课程中。
刘路对数学的喜欢是天赋,他能超越书本读书,自中学到大学自学了很多数学专著,自由探索,这样他就需要突破学校教学规划好的框框——教学大纲,就要摆脱功利教育的束缚,不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花精力、时间搞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
这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其实是最重要的,开阔眼界,不断积累。长时间的独立思考、钻研培养了他的创新能力,他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据报道可知,“西塔潘猜想”之所以多年未解,就是因为大家习惯于传统思考方式,而刘路换了个角度进行反推就获得成功。
刘路更像是应试教育的“漏网之鱼”,才成就了成功——对当前教育,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刘路现象”需要中国学界乃至全社会的认真深思。
在现在被“钱学森之问”困扰着的中国学界,好不容易出现了这个有分量的突破,犹如溺水之人碰到了根“稻草”,被不可避免地被“抓住”了,并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这一“抓”一“推”的,“漏网之鱼"真怕又被“抓进网里了”。 天才的成长需要呵护,刘路的路还很长,天才的成功需要在广阔大海里自由驰骋才能获得。刘路已由学生变成了教授,面临他的可能是中国高校现有的考评制度,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大异于当学生时的自由。真希望我们还能为刘路提供长期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奥数之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335-555040.html
下一篇:
由一道小学算术题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