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动力学成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binmse 动力学-缺陷物理与工程-半导体SiC-Si-GaAs

博文

聊聊悉尼大学的世界性贡献 精选

已有 15387 次阅读 2012-2-12 08:54 |个人分类:水土风情|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研, 发明, 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 世界贡献

来悉尼大学一段时间了,对她有了一个非常初步的了解。该校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始建于1850年。下图是悉尼大学的主楼,该楼是四方院型的十九世纪哥特式建筑,最终建成于1857年。每年的毕业生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另外一些大型的演讲会,音乐会,戏剧什么的,也会放在这里。

悉尼大学从建校至今,为世界做出了许多贡献,这里聊一聊那些确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性贡献。(附:下面的示意图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1CPAP呼吸机

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是一种呼吸道通气方法,常用于治疗患者呼吸困难的,这个大家都比较了解,下面有一个简略的示意图。 目前,全世界几乎每间医院以及每辆救护车上都有CPAP呼吸机。

 

发明者为悉尼大学医学院的Colin Edward Sulliva教授,他随后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卖该呼吸机,现在已经是世界在该领域的top 2公司之一了。

 

    2B超(Ultrasound scanner

B超,我们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比方说,它可以用来检查胎儿的情况,如大小,心跳,各器官发育状况等。

发明者为George Kossoff ,于1961年初步形成。

 

3.人工起搏器

我们经常在电视电影中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位重患者由于心跳特别微弱或暂时失去了心跳,医生用一种器械来强制使他的心跳恢复正常,这种器械就是人工起搏器。下面是一个大概的示意图,它通过规定的程序发放电脉冲,通过导线及电极来刺激心脏,并使之搏动。

 

发明者为Mark LidwellEdgar Booth

4.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system),又称人造耳蜗和电子耳蜗, 见下图。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该技术始于50年代,被认为是澳洲上世纪最显赫的医学发明突破

 

发明者为Graeme Clark教授,据说他发明的动机是因为他父亲有耳聋。

     5.飞机黑匣子

黑匣子是飞机上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里面装有飞行数据记录器和舱声录音器,见下图。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有关技术参数和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下来,需要时把所记录的参数重新放出来,以供飞行实验和事故分析之用。

发明者为悉尼大学毕业生David Warren

 

6WI-FI无线宽带

现在iphone卖的很火,相信很多人都有用WI-FI无线上网的经历。Wi-Fi就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发明者为悉尼大学毕业生John O'Sullivan博士,是802.11a, 802.11g 802.11n等技术的主要发明人。

     7.世界七大现代奇迹之一的CN

加拿大国家电视塔(Canada's National TowerCNTower)高553.33米,是世界上第三高的自立构造,造型优美。该塔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市,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见下图。

 

其设计者是悉尼大学的毕业生,全球著名的建筑设计师John Andrews

 

8.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全球第一算法C4.5(ID3↑)

C4.5(ID3↑)算法, 就是一个程序, 比方说给机器装好后, 机器就会用很快的速度来学习复杂的数据, 并从数据中总结出规律, 最后根据规律和数据预测结果。这个算法的影响力很大,几乎在任何数据库该算法的被引次数都可以排到全球计算机领域的前十。

发明人为悉尼大学的毕业生Ross Quinlan博士,他是全球被引次数最多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 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18-536517.html

上一篇:论文发表后有人“拱”,怎么办?
下一篇:最艰难的一次投稿经历兼血泪教训
收藏 IP: 220.245.250.*| 热度|

20 刘广明 李毅伟 占礼葵 王安邦 曹宇 杨远帆 孙长庆 黄锦芳 张亮生 侯雄坡 徐索文 张骥 杨海涛 陈兴涛 师应龙 彭振华 罗春元 朱义峰 thubwli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