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动力学成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binmse 动力学-缺陷物理与工程-半导体SiC-Si-GaAs

博文

从Acta Materialia的经历看两类期刊的审稿 精选

已有 51254 次阅读 2011-12-24 07:35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审稿, 投稿, 编辑

    Acta Materialia期刊诞生于1953年,它是材料领域非常好的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是长篇article形式,国内的论文分区是1区。它有一个姊妹刊Scripta Materialia,一般发表短篇letter形式,国内的论文分区是2区。这两个期刊有个特点:Acta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反而比Scripta高。这和其他类似的期刊不太一样,因为一般来说letter形式的期刊要比article形式的同类期刊影响力更高。

    科研活动有时还真是婚恋交友的“催化剂”。这里有个关于Acta的小插曲:一位材料学专业的在读女博士生,她在一则征友广告中有这么一个“特殊”要求,参加应征的男友必须至少发过一篇Acta。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发表了Acta,可在女友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哈。

    言规正传,Acta等的审稿属于这样一类期刊:它们由该领域内杰出的教授或研究员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由他们再来找国际同行来审稿。于是,这些编辑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是兼职编辑,因为他们在大学或研究所有相应的教职和研究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类期刊,如NatureScience,美国物理协会的期刊等,它们的编辑都是全职人员,一般是由相应领域内至少有博士学位的人来担任。目前,绝大多数期刊的审稿都可以划分为上述两种模式。

    在投这篇Acta以前,之前的稿件一般都是投往全职编辑的期刊上。通过这次Acta前前后后快半年的经历,我对兼职编辑的期刊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对这两类期刊审稿过程的一些比较和体会:

    处理速度:我以前曾以为,兼职编辑一般都是教授或研究员,平常应该有更多他们自己课题组的事务要处理,因而他们处理稿件时的速度应该偏慢。我这次投Acta,是在两天内开始送审的。结合周围其他人的经历,不管拒绝或送审,一般都是在一个星期内有答复。所以,在处理速度上,兼职编辑和全职编辑的期刊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筛选标准:拿到稿件,编辑都会对其有个初步筛选的过程。对全职编辑的期刊,他们会看一下稿件的标题和摘要,然后判断稿件的主题是否适合该杂志以及新颖度是否足够,最终决定是送审还是直接拒绝。曾听过稿件的命运最快有几十秒就被决定的(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拒信。对于兼职编辑的期刊,一般来说编辑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专业审稿人,所以他们除了看文章的题材,新颖度之外,还会考虑研究的深度和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考察的时间要长些,筛选的标准也会相应高些。换句话说,很难通过仅仅新颖的实验结果外加一些词藻的华丽修饰就蒙混过关的。

    仔细程度:我们可能会觉得,兼职编辑平时有太多的事务缠身,所以他们审查稿件时应该没有全职编辑仔细。我以前也是抱有这种想法,后来自己亲身经历后才发现他们的仔细程度不仅不亚于全职编辑甚至还有超过的意思。举例来说,我在文章中有一处地方要表达“某某中含有某某”,我用的是“consist of (由、、、组成)来表达“含有”。在审稿意见返回来的时候,编辑还特意说了一下“consist of是否应该改为contain”。如果编辑没有仔细通读全文,是不可能体会出这两个词的差别的。

    决定权力:相对于全职编辑的期刊,兼职编辑的期刊一般都是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因而他们的决定权相对较大。如果收到的稿件他本人就能审,有时候他不用送外审,就可以直接接受稿件。

    关系问题:正因为兼职编辑在大学或研究所有职位,有自己的课题组,所以他们自己也要做研究,也就难免和别人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稿件,以及其他组的工作但带有他们名字的稿件,其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之大的。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课题组很想在一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其group leader便邀请该刊物主编来校做报告,这样熟悉之后,他们课题组发表文章相对容易多了,这可能就是所说的social networking

 

    不同的期刊,有着相应不同的审稿风格和评判标准,我们不能知道每个稿件审稿其间的过程,也没法左右它,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18-521463.html

上一篇:浅谈日本的tenure及相关制度
下一篇:圣诞节悉尼的一些随拍
收藏 IP: 125.255.43.*| 热度|

19 王安邦 郭维 孙学军 刘晓松 单博炜 傅云义 武夷山 郭胜锋 任胜利 唐常杰 朱志敏 王琳琳 戴力扬 朱义峰 郭宁 wuqunan htli bridgeneer thubw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