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youyou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博文

请组织一个真正的大科学项目吧 -- 多学科共同研究环境治理?

已有 14452 次阅读 2011-11-27 14: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空气污染, 环境治理

我是一个过敏体质的人,对于空气质量尤其敏感。自从07年回国,每次体检都有一项“慢性咽炎”;每次只要在吸烟场所待一会,接下来总是一场从嗓子疼开始的感冒。也因此,在我过去的博客或微博里,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抱怨几乎已经成为祥林嫂,对于在公共场所吸烟者的仇视也已近病态。
 
翻了翻自己的blog,
2011年2月23日《北京,人类集体慢性自杀
2010年10月11日《“雾”还是“污”
2009年12月24日《北京蓝天何处觅
 
有趣的是,我在2008年-2009年11月从来没有抱怨过北京的空气。记得那时候每当与美国的朋友们谈论的时候,我总是很骄傲地说:我回来两年了,压根没感受过沙尘暴,天挺蓝,空气挺不错。也许不得不感谢08年的奥运与09年的60大庆,让在北京的我们有了两年多现在想来可以用“奢侈”形容的好空气。
 
可是自从2009年入冬以来,我对于北京的空气已经越来越忍无可忍。每到秋冬,每天早上醒来的咽喉痛都在提醒我这是北京!
 
而回国之后身边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患癌数据一次又一次印证了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与癌症发生的关联(见下文转载新闻)。
 
我很高兴现在从民众到媒体都开始意识到PM2.5、空气污染这个严重的问题了。那我们还是集思广益可以做些什么吧。
 
在此抛砖引玉: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希望北京、中国大力植树绿化。植树造林的优点太多,应该不需要过多阐述。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我希望卫生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等机构(我对于具体机构设置比较不清楚,也许有其他更合适的机构)可以联合起来,整合环境科学、气象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组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科学”项目,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空气、水源、土壤)的来源,对于健康的危害,并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探索,提出n套环境整治的具体方案。也许做好了,还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对国民经济是一种促进呢?
 
空气没有“特供”。在恶劣的空气里,没有人可以幸免于害。不只是为了我们,更是为了那些无辜的下一代!
 
是时候行动了!
 
 
什么时候,让这样的蓝天在北京不再是一种“奢侈”?
 
附: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1-11-26/025323527401.shtml

气象专家称灰霾将取代吸烟成肺癌首因

http://www.sina.com.cn  2011112602:53  扬子晚报 微博

  今年10月以来,南京连续多天出现了灰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让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PM2.5”进入公众视野。昨天,由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在南京举行,其中还以“蓝天工程”国际论坛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为PM2.5问诊。

  >>到底什么是PM2.5

  【很复杂,是尾气泥尘等等的化学物理反应】

  这几年,以PM2.5浓度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已经取代了早期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粗粒子为代表的一次污染阶段,南京等地早已相继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大气复合污染时代。可空气中这些“超细灰尘”,肉眼根本看不到,它们是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研究,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发现,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彼此之间不断进行化学、物理反应,使得污染变得十分复杂。唐孝炎研究发现,PM2.5中有机物、硫酸根粒子、硝酸根粒子等均属二次气溶胶。“二次气溶胶‘贡献’超过50%,是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

  >>PM2.5到底有何危害?

  【严重灰霾污染七年后就会现肺癌高峰】

  广州气象专家吴兑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空气中的PM2.5吸入人体后,经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最终会进入血液,乃至肺泡。“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吴兑说,肺癌死亡率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上升了许多,但同时和肺癌密切相关的吸烟率却在下降。问题究竟出在哪?专家们发现,天空的能见度在急剧下降,灰霾天数急剧增加,由此可以推测,是不是肺癌死亡率和灰霾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吴兑所在的科研团队做了一个估算,把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的气溶胶消光曲线图和肺癌死亡率的曲线图同时标出,判断气溶胶浓度增加之后7~8年,肺癌死亡率就会上升。

  现已证实PM2.5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伤害,而且也会导致心血管病发生和恶化。在美国,健康风险评估与空气质量管理十分受到重视。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岸的空气质量管理局副局长刘中兴博士说,当某种病症如哮喘达到一定比例时,地方政府就要开始追查污染物的来源。“如果发现,这种情况是与空气中某种污染物质息息相关,政府就会要求产生此类污染物质的企业进行处理,直至达标。”

  刘中兴博士说,这就是健康风险分析,大气中的颗粒物尤其是PM2.5与人体健康最密切相关。PM2.5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到达一定数值,会增加死亡风险。

  >>PM2.5什么时候有国标?

  【预计2016年我国才会有PM2.5标准】

  11月的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承认:按国标,目前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如果增加PM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城市不达标。目前,国家环保部已经开始征求意见,拟将PM2.5纳入监测中。预计将于2016年首次在我国施行PM2.5国家限值标准。

  “中国推荐采用WHO第一过渡时期目标值,也就是‘超细灰尘’的浓度在75微克/立方米”。吴兑说,眼下全球90%的国家没有公布PM2.5浓度限值,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近十个国家颁布了PM2.5限值。“中国纳入PM2.5,还不能算迟”。而按世卫组织公布的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阶段,通常每跨越一个阶段,都得付出至少3-5年艰苦治理。

  >>治理灰霾要用多长时间?

  【欧美用了足足50年,我国仍需30年】

  吴兑说,“超细灰尘”的浓度从2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4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大概会从40公里恶化到10公里。而从4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14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也就恶化到六七公里。“所以,当我们现在反过头来治理,即使在经济上做出很大的牺牲,把140微克/立方米减少到100微克/立方米或8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并没有出现好转。”只有治理到小于40微克/立方米,才能使能见度达到十几二十几公里。这也是美国和欧洲治理大气污染花费50年那么长时间的原因所在。

  “我国不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当然远远没有当年伦敦这些城市那么严重,但尽管政府治理力度很大,也得需要2030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吴兑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气环境治理的艰巨性、特殊性和长期性。本报记者 王娟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512179.html

上一篇:讲课与科研(一)
下一篇:谁动了我的manuscript?
收藏 IP: 166.111.152.*| 热度|

56 刘立 文双春 武夷山 李永丹 曹聪 徐耀 马红孺 徐光华 傅云义 许培扬 周家喜 刘光波 王雷雷 孔晓飞 陈永金 王德华 贾伟 王晓明 齐霁 虞左俊 孙军昌 熊李虎 徐绍辉 林中鹿 杨晓虹 梁建华 唐久英 张彦斌 孟凡 王振亭 占礼葵 王涛 王洪涛 王春艳 余昕 赵凤光 汤奔阳 赵建民 唐向南 潘博 李孔斋 孙庆丰 李宇斌 苏德辰 张焱 潘恒 李升伟 吴仁智 crossludo zykity mqp agreatboy haoye 笑傲江湖 fansg rosejump

发表评论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