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龙珠 阅读,思考,体验宁静

博文

中国高等教育,更落后的是教材还是观念? 精选

已有 7267 次阅读 2011-10-14 20:24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应试教育, 中国高校, 职业训练

   
        说起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不能马上进入实际专业工作角色的现象,教材内容陈旧和缺乏实践教育环节,往往被指是其两大原因。这种认识,看似无懈可击。但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哪呢?我觉得,学生从小学开始的应试教育之惯性思维与政治思想课时过多、重学历文凭、轻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影响,是其根源。
        记得4年前,在孩子开始八年学医生活前夕,我曾提过几条建议,其中就包含了,读本科乃至攻博,目的不是为了那两本文凭,一定要将其当成是今后走出校门谋生的职业培训,不但要细读课本和听好课,而且要关注相关科技的发展趋势。上学期,又鼓励孩子利用校际交流渠道,请假停课去美国贝勒医学院附属医院见习了几个月,直接体验一下美国临床医学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方式,回来后听其感受,中美高等教育过程还是颇有差别的-那里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更多。
本博新浪微博已在建设中 http://weibo.com/lzchensh敬请关注
-----------
 
链接:德专家炮轰中国学生太被动(http://www.fawan.com.cn/html/2011-10/14/content_332757.htm
大学教材滞后 德国学生必须靠笔记 专家称 教材中应多加实践内容
 
        日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华举行,教育问题的伤疤再被揭起,而此次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

        “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企业很头疼,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等话题,接连成为专家毫不避讳的“妙语”。

        在论坛上同样表示“不满”的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接受《法制晚报》专访时表示,学生太被动、父母太娇惯,教授讲课照本宣科几十年,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并称这种高等教育应该有个根本的改变。

        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学生在外企工作的技能差,外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教材落后   跟不上趟儿 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表示,国内大学的教材严重滞后。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则称,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让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的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他说。

        ●被动上课   中国工人足够多 缺的是工程师

        “18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国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当时学生对于这种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上课方式很是兴奋。但是直到现在,我再来上课,他们还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担当主动的角色。”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

        约阿希姆·利兹说,学生可以从老师口中得到所有的授课内容,如果没跟上老师,他们还能从教科书上找到每个字。学生自然不会自己做什么事了。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消化,这不是一个好方法。

        “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去解决问题。他们学到的只是重复特别的解决方法。这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约阿希姆·利兹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而是更需要工人。“在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是没有足够多合格的工程师。”

        ●经验对比   德国没有完整教科书 学生须靠笔记

        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在德国,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担任主动的角色。

        在德国,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

        在德国的大学,老师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解决方法。学生自己首先要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教授才和学生一起讨论结果。在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专家分析

        缺乏外企技能

        外语是拦路虎

        《福布斯》杂志早前曾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 

        对此,中国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葛定昆告诉记者,英语确实是中国大学生进外企最大的拦路虎,它“抹杀”了近6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英语,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

        张丽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基本逻辑思维很强。不过,他们可能学得很好, 但从小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在实践中就会存在一定问题,教材中应多加实践内容。文/记者 王进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496839.html

上一篇:亲近自然
下一篇:围观:两大上市国企面对事故博弈
收藏 IP: 58.41.84.*| 热度|

19 许培扬 陈小润 李学宽 张玉秀 杨秀海 李宇斌 王涛 徐长庆 梁俊红 王春艳 张俊鹏 佟冬 刘用生 逄焕东 刘广明 赵新铭 牛丕业 卓晴 wgq3867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