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饶毅们为何水土不服?
精选
已有 5686 次阅读
2011-9-30 14:25
|个人分类:争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欧洲, 美国, 学术评价, 文献计量
和一个资深搞文献计量学的朋友聊天,她说:
——这两年,国外文献出版商在中国生意很火。THOMSON REUTERS/ELSEVIER/SPRINGER在北京的办公室面积,都至少扩大了一倍,雇员也增加很快。
——用文献剂量方法,进行学术评价,仅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稍微扩大,就不靠谱了。
——在欧洲和中国,多用文献剂量学的方法,进行学术评价,然后据此决定经费的分配。这不是特别靠谱,但也只好如此,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无奈之举。理由有:1)中国和欧洲都是所谓的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负担重,人情关系重;2)中国和欧洲,细分领域的高水平同行不够多。
如果一旦取消,一定会更糟,一片乌烟瘴气。就像,中国的高考不能取消一样。而且,科技管理官员喜欢简单的数字,只要会数数,就可以搞定了。
——在美国,美国基本是靠学者自治。美国的文献计量基本只限于文献计量学术圈的使用,很少推及到经费的去向在美国。由于美国每个细分领域中,高水平的学术圈子已经建立,所以可以倚重同行评价;每个资深的学者基本会保持自律,爱惜自己的羽毛,这次评审作假了,在行内名声就坏了。
很显然,饶毅、施一公、鲁白、王晓东们,因为在美国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中弥漫的精英主义气息,与中国的倚重文献剂量的傻瓜式“尺子”做法,产生激烈碰撞是可想而知的。
往大了说,还有当今中国的GDP政治锦标赛的问题,都是一个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5031-492076.html
上一篇:
未来一周,谁会被火烤?下一篇:
访问不了诺奖官网,想到钱永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