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玲老弟也谈了关于质疑,里面也引述了我的观点。
??如果更全面地看待质疑,我觉得还需要再补充一下自己的上篇文章:
??一、不管怎样,质疑的资格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二、在某些领域(如政治、生活、安全等),几乎每个人的身份都应该是同权的,不分高低贵贱,一人一票(大致是这个意思)。
??三、确实存在某些领域,质疑的人无法完全做到同权。听过一个故事,说李政道先生组织了一次全部由中国人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他自己说中文,同时鼓励其他人都说中文,这样所有来参会的中国人都能听懂,包括前来采访的记者,随后的问题提问阶段,记者们老是问问题,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回答,问得让这些物理学家很无奈,最后,干脆还是把交流语言改成英文了。
??不让记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质疑显得很不礼貌,但是很多质疑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提出的,而很多场合下又很难去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干脆就设置一个门槛了。
??我还喜欢举这样的例子:如果状元们纷纷质疑科举制度,认为它无法选出真正的人才,这样的质疑是有力的;同时,如果象李时珍这样的人也去质疑科举制度,也一样是有力的,因为他不依赖于这个制度也成功了。但是,当一个从来未仕的江湖医生也质疑,影响力和可信度都差了很多,甚至大家连听都不会听。
??四、政治、科学界更应该鼓励质疑。
??我看过这样的一个说法,说即使让公众保持着对科学的无知却热情也比让公众们对科学不懂且冷漠强。
??这样的情况下,质疑就应该还是被鼓励的,只是被质疑者应该更有耐心去进行更多解释,虽然这样很难。
??我因为楼下就是中国科学院的数学所,所以隔段时间就见到一些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科学家上门宣扬、讨教或打擂,开始还有人应,后来就不再有数学家出来接待了,门卫就把这些人打发了,而每次打发的时候总会有些冲突产生。
??当然,这样的质疑和大家热烈讨论的质疑可能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含义了。
??科学网上也常见质疑,包括对我的一些文章中的说法的质疑,但是,不少情况确实是还没有看完整文章就开始质疑的,我也很无奈,有时候甚至故意去写一个和内文观点完全不同的题目,前几天还写了《我博士时的男同学当了妈妈》,好在这个话题没有被推荐也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没人十分关注,所以,也就没有人在后面猛跟一句“又有男博士变性了,还生了孩子”这样的跟帖。
??我还是因此挺欣慰的。
??看来,科学网的网友总体上还是素质高的,应该拥有更强的质疑资格,哈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