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秀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xiu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向大家致意了!

博文

我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 精选

已有 16483 次阅读 2011-7-17 23:1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下面这篇文章是女儿2005年高考后应她们学校校长之邀写的,反映了她的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实际上2010年10月28日我在科学网刚开博客之初文章就被我挂在博客上了,只不过当时没引起大家注意,现在应大家要求将文章挂上,可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我女儿的座右铭:如果你真心想得到某种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助你实现梦想。

 

一、我的家庭

(一)父亲的影响

    我父亲是大连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1982年的毕业生,从事对外贸易工作。他的西方文化视角决定了我的西方文化背景,从我很小的时候起,他宽广的视野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历史,政治,西方文学,外语,体育等就对我影响非常深,以至我觉得我的一生都会和西方文化紧密相连,因为它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了。他时不时在家里大声朗诵《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中的传世名句和老欧洲电影的台词,和我探讨他对一些法文或英文词句的翻译的看法,讲一些欧洲书籍里的故事和片段。

    父亲使我很小就放眼世界,知道世界不仅仅是我生活的街道,城市,省份和国家,外面的世界更加广阔,我早早便懂得只有心怀梦想 ,才能获得一个最广阔的世界,接触更丰富的文化。父亲从来都不会直接教育我,他对我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谈论外贸,政治,文化和历史,或是让我和他的意大利客户接触,让我和他去北京国际家居用品博览会,让我去英国参加国际英语夏令营,让我独自去上海参加新东方雅思英语培训。自小学起他多次带我从南到北进行漫长的汽车旅行-----从海南到吉林,在纵穿中国的过程中我的知识和经历不断丰富。

    父亲是一个感情不外露的人,对孩子的关怀永远是不动声色的,虽然有时候太专断、太简单,以至于粗暴。父亲不溺爱孩子,希望孩子能坚强独立,希望孩子在任何事情上不做逃兵,认为孩子应该也能够自己承担所有挫折(虽然这有些过分),所以对我的内心世界很少关注。由于生活在军人家庭,他很多时候有一种军人式的强硬。这种教育方式迫使我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依赖父母,逐渐从喜欢逃避到自觉面对,所以我与其它孩子相比,成熟得早,非常独立,意志顽强。

     更多的时候我以一种成人方式与父亲相处。虽然父亲永远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和我进行内心世界的交流,但他奠定了我灵魂的基石,正是因为我们的个性太相似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一直是无言的,而矛盾也是经常产生的。这就是他的方式。

() 母亲的关爱

    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大多是直接的,刚好与父亲相反。母亲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从我还没出生就开始进行比较有计划的胎教,并且对我进行了教育上的规划,例如美术,音乐,文学、手工、棋类等的开发熏陶。

    母亲非常民主,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就尊重我的所有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不遗余力地发展它们。母亲对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颇有微词,认为扭曲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天性,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因此,她对我的所有兴趣、爱好、特长都非常支持,尤其非常注意满足我对文化、书籍的需求。哪怕是非常贵的书,或者有利我成长的其他东西,她都会想办法满足我。所以我一直以来对一般女生热衷的物质消费品兴趣不大,但对文化产品非常热衷。

    母亲并不十分在意我的学习成绩,更关注我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个性越来越强,又到了反抗期,逆反心理严重,她努力在家里为我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我能够自由发展爱好。与其他母亲不同,她理解我善于在娱乐中学习,在爱好中学习。对于其他母亲认为对学习没用的一些事物,如电影和网络,她思想比较开放,目光比较长远,且乐于了解下一代,对我始终保持信任和理解:她看得出这些东西在我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也为我能把这些事物----看电影,上网-----变得很有意义,变得与众不同而感到骄傲。 

     当别的母亲视电影为无用之物,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她从不吝啬给我买各种电影DVD,而且和我一起看,往往还一起谈谈观后感。对于网络,她以一种平和心态,采取不堵反疏的方法,鼓励我在网上做些有意义的事,比如说,和世界各地的华人讨论文学翻译的方法:他们中既有爱好者,也有专业译者,在这种交流之中,我所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翻译的事情,更多的是如何与全世界的人为友。他们就像一些袖珍百科全书。-

    母亲还大胆迈出了其他母亲不敢迈的一步——在高二这样的关键时刻给我买了第一个笔记本电脑,给我办了无线上网手续,让我把笔记本电脑带到学校宿舍用。在那么紧张的学习之中,每天晚上我还是要先上上网,做些喜欢的事情,给大脑一些除学习以外的内容。上完网,觉得得到了休息,得到了虽短暂却足够的自由,又能无比安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而不会对学习腻烦------我觉得,如果一直只是学习,没有一点娱乐放松,人会早早就腻烦的,根本无法一鼓作气冲到高考。因此,在高二、高三,我从来没有断过上网,也从来没有断过读课外书。

     每天学习之余,哪怕只读几页课外书,我都感觉书中那些前人的思想精髓在给我的大脑注入充足的氧气,总是给我新的灵感,新的告诫,新的支撑力量,新的憧憬。《博尔赫斯八十忆旧》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美国的几次谈话记录,我不会忘记在高三的那些夜晚翻阅它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那些神秘的对于思维的启发,那些奇异且卓越的灵感,还有作家那平静而坚韧的气息。这些后来几乎都出现在我的语文作文中,简直是无尽的灵感源泉。作家对诗和散文创作规律的奇异探索,不知为何让我常常在学政治、历史、地理的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摄影创作的时候,灵光闪现。

    还有巴西作家科埃略的《炼金术士》,我的座右铭来自此书:如果你真心想得到某种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助你实现梦想。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一次地理课的课间休息,当时离高考还有几个月,我觉得成功又远又难以企及,觉得茫然,不知道自己的辛苦到底会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而且,学习也好像没有太大突破,觉得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前几届一些同学的成功像是神话一样。但同时我对成功的信念又比他人都强,于是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距离让我几乎灰心丧气。这时候我读到了这句话,那种巨大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

    我相信我是真心想得到成功,因此我一定有能力达到,我的心血决不会被忽视。我丢掉怀疑和沮丧,继续前行,充满力量。从那以后,在繁重的学习中,每当我抬起头稍息一分钟,看着堆成山的书本和复习资料,想起那句神奇的话,觉得学习一点也不累,而且简直是充满满足感。带着即将实现愿望的踏实美好的心情,觉得自己像《炼金术士》中那个跋涉在荒野中的牧羊人,受尽风霜雨露,穿过城市和荒漠,顽强的靠近梦想。我享受拚搏的过程。

    成长过程中,无论何时,母亲都是我背后坚定的支持者,她对我的理解和信任没有多少母亲能办得到。可以说,因为父亲,我的世界更宽广,意志更坚强;因为母亲,母亲的理解、信任、支持,母亲自我胎儿和婴儿时期以来就开始的所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我的素质才比较全面,个性才这样自由。我是幸运的:虽然一直磕磕绊绊地成长,但仍旧保有自由的天性,也得到了信任和支持,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着自己,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尝试里,我的生命很充实。

(三).爷爷的耳濡目染

    我爷爷是个老军人,是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前团政委。参军前是一个穷苦的放羊娃,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珍宝岛反击战,只是没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对越反击战。他右手一截弯曲的手指就是战争留下的痕迹。童年时我和爷爷很亲近,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我认为,潜在的,他就是对我有不少影响。1996年的暑假,我们开车带爷爷到沈阳,爷爷已经多年没回过这个他当过团政委的地方了。在沈阳军区一个门岗里,面对接待的战士,爷爷说:“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珍宝岛反击战……”已经很多年了,我一直记得这个情景。因为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爷爷并没有先说他以前是这里的政委,而是非常自豪地先说自己参加过的战争。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他的心情。从很早以前,从童年开始,爷爷的一些旧事,一些故事,一些言行就让我模模糊糊地觉得,如果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爷爷无形中让我感受到许多:比如对国家的爱,还有某种勇敢。在这些正直的感情逐渐流失的今天,我越来越感到爷爷留给我的东西的珍贵。爷爷代表的是这个国家虽然拼命挽救,但仍日复一日褪色的过去。20047月,没有见爷爷最后一面是伴随我一生的遗憾。

二、我的学校和学习

() 成长期的创痛和迷惘

    我对学校的感情有些复杂。一方面,11年的时间逐渐生出一种淡淡的感情,一种泛黄的感情;另一方面,我想摆脱它,希望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要触及它;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生活。因为这所学校不仅包含着这些年我成长的快乐也包含着创痛。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离开父母(周末回家),在私立寄宿学校里生活,独自面对一些人,一些事,敏感的天性使我从一些事件里看到了生活的艰难,以至我过早地成熟了。

    青春期,我像一只刺猬,脾气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在心里充满怒意。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随着小学的结束(初中被保送进入重点班),班级环境的变化,心理的成长,那一段生活结束了,我也把一些心情掩埋起来,但是它就像活火山一样会伺机爆发。

    初中时有些人热衷于流言蜚语,搬弄是非,中伤排挤,仅仅因为你说了真话,因为你蔑视他们那种拉帮结伙,爱慕虚荣的生活。我相信很多人中学时都碰到过这种情况。那时我宁愿孤独。少年时所受的经历往往会给一个人的生命烙上不可磨灭,不可复原的印记。这使我很早就对人性充满怀疑且很难信任、亲近他人,总是太过敏感,对别人不善的言行总是念念不忘,充满戒备。我希望随着岁月的流逝,能慢慢地变得平静,所幸的确如此。

()成长期的觉醒和求索

    这几年来,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以前不同。我渐渐明白,我并不是为了向某些人报复而活着,过多的恨意只会吞噬自己,使自己永不能觉得幸福。只有淡忘阴影,更好的生活,做一个强者,才是最无与伦比的还击。对于一些人和事,我可以不忘记,不原谅,但我可以学会宽容,更可以将它们看作珍贵经历的一部分-------因为没有经历过痛苦人便不能成熟,思想便不能深邃。

    高二时,在科林威尔逊的《The Outsiders》里我也读到了这样的话。这本书讲到,这样的人虽然能在隐士般孤独的生活中痛苦地思索,产生奇异的思想火花,但这其实不是他的终极追求,他的终极理想是不再做一个这样的人,是走在真实的明亮阳光下。书中的这些话很大程度上根本地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念,可以说是一声清醒的钟声。我终于能逐渐认清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想怎样生活。一团乱麻的生活从此成为历史。高二和高三两年,我令人惊讶地告别了极度的悲观消极,自闭寡言,虽然说不能都归功于这本书,但的确和它有很大关系。

     在寄宿学校难熬的日子里,从初中开始,所幸我大量阅读书籍,尤其是西方文艺,从中了解到这种心灵的痛苦是对人的一种历炼,是一种珍贵的孤独,能够使人成为洞察世事的人,能将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我了解到这种痛苦有它有益的一面,才没有被它所驱使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从而得以在经历艰难的时候保有自己的心性,得以学着平静,能变得越来越坚忍。特别是高二读了《The Outsiders》以后,我更知道,要好好生活下去,可以在思想上孤独,但不能在生活里做一个孤独的隐士,这并不是一件光荣高贵的事,而是愚昧地和自己为敌。在寄宿学校里,我和其他孩子几乎从来都不是在顺境里生活,我觉得生活实在不易,但我已算幸运,因为尽管曲曲折折,险象丛生,我终于使它回到了正轨。而在其中,好的书籍是多么重要啊,人类如果没有好的书籍实在是不可想象。

    由于父亲的影响和母亲的文学基础及热爱教育,我小时候较早摸到的书就是瑞典的几本教育儿童的故事书,再晚些是欧洲的一些童话,然后是狄更斯的短篇集,以及意大利的一些小书。那都是学前和小学前半期的事了。我几乎是不知不觉地,理所当然地先接受了欧洲文化,其中过程我也说不太清楚。不知是什么原因,我自然而然地觉得与它更加亲近。

    上初三后,在被个别人排挤和攻击以后,我偶然翻开了《百年孤独》,那种非常寂静的隔绝和孤独让我对生活的现状有了另一种考虑方式。我发现了另一种文学,我叫它“少数派文学”,它打开了一扇新门,灵魂思想的宝库从此向我敞开了。我停止了不安于现状的浮躁和焦虑心情,我开始习惯并静享孤独,这是我以前从未做过的。突然间,我的少年时期结束了,而我并不惋惜。我甚至能听见自己飞速成长的声音,我看见了另一种生活。

    后来读黑塞的《格特露德》时,书中主人公说他并不会因为青春时有悲伤坎坷就怨恨青春,甚至在青春早已结束的现在,他觉得它的乐曲还时不时围绕在身旁,而且比青春还是现实的时候更加美丽动人。读到这里,我一边回忆往日一边深深赞同。还有高二读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人公从小也是在寄宿学校长大,那种相对封闭,要求严格的孤独生活,远离家庭的无助,我觉得正是我的寄宿生活的一种写照。正是这种生活,让主人公和我都比别人更早的告别了童年和少年,而且还将在旅途上越走越远。我并不是轻视那种常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的走读生活(打比方),而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相同,你如果选择了一种,就必然要放弃许多许多。

    但这只是转变的开始。人的成熟远非一朝一夕能够造就,它不知需要多少时间的沉淀和过滤。当人自以为成熟时,往往才过几个月,就发现自己更进一步,已将几个月前自认为成熟的想法远远甩在身后。如此反复不知多少次,永无止境。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的成长速度,人只是在蹉跎岁月而已。

    刚上高中时,对高中学习生活毫无认识,甚至没有想过高中以后该去向何方。因为一向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过升学问题(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所以高考对我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我甚至觉得我最后不一定会参加高考。我觉得我不一定非要走和别人一样的路,挤同一座独木桥。

    确实,在高考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得到充分重视的今天,我觉得我很难将那时候的想法表达清楚。我没有考过别的初中,升高中前虽然参加了中考,但是并不怎么重视,因为我反正不考重点高中,还留在本校,那么中考成绩就真的不重要(记得中考我总分只得了590多分)。那时候,我觉得学习成绩仅仅和每月排名有关,和颜面有关,我几乎没有一点“成绩决定去向,改变生活”的概念。

     高一上学期,有一次我对一个老同学说,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步我不管以什么方式去走,一定不会差,一定是个好结局。这是我当时的预感,尽管当时我没有为高考做任何事,我的成绩一塌糊涂。我好像在等待一些事情的降临,就像等待花开一样,时机未到就漠不关心。

    我当时构想了几条路:想考美术学院,想考电影学院,但就是不想靠高考上普通高校。我当时觉得,艺术方面是我的强项,文化课学习的一些方面是我的弱项,我为什么不可以扬长避短,更充分发挥优势?我难以想像拿文化课学习成绩去和成千上万的人在高考中竞争,长久以来,在潜意识里,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我该做和能做的事。我一直觉得我就是应该不主要靠文化课学习去考大学。现在想来,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圆其说。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很快我发现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再系统地学美术专业课太晚了,虽然我有基础,但没有过很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且我家在海口,去北京、广州找好的老师不那么方便,不太可能考得上好的美术学院。虽然学习成绩不够好,但我从来没有看低过自己,我不能想像把自己送进二三流的不知名小学院,我觉得那不是我应得的。

    清醒认识到考美院不可能的那一天,我非常痛苦。美术是我从小的爱好,曾有许多美术老师看好我的潜力,鼓励我往这方面发展。那时的我还不明白自己的力量有多大的作用,不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总觉得自己的愿望被一个个客观原因所限制,命运从来都待我不公。我觉得我根本无法反抗客观限制因素,也没勇气去反抗,没想过去反抗,只能受其摆布。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美术那一行,但没能走这条路,只能怪我自己没有早些为自己规划未来,没有早早为它准备,而且,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为它冒险,去奋力一搏。

() 成长期的曲折和痛苦

    高二刚开始不久,已经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管理专业的时候,母亲从北京回来,详细跟我说了她在北影了解的情况。听了以后,我很快决定不报考北影。与放弃报考美院时不同,我没有觉得难过,因为很显然那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过低的文化课录取分数,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思想,狭窄的校园环境,单一的学生类型------这些终止了我以前对电影学院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类似于文艺青年对电影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

    人往往要走好多次弯路,才能最终找到该走的道路。我不停地向往,放弃;再向往,再放弃;这种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变得理智和冷静的过程。你将从中看出以往选择的不成熟和不合理,渐渐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学会取舍,学会抉择。永远不要认定最初的选择就是对的,不要认为你被迫放弃的道路就是最完美的。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发现更好的道路,那更好的道路又往往随着你的进步和你对自身的更深了解和发掘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候那甚至是你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路。

    生活太奇妙了,只要你热情执著,总有大大小小的奇迹发生。放弃北影后我很快清醒地认识到,我从小虽然兴趣广泛,但我终究酷爱读书,爱广泛涉猎书籍,爱追求更宽广自由的世界,而不是早早钻在一个领域里,在一个狭窄的专业型院校里。我终于明白我想考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是因为我想最大限度靠近文艺,靠近创意生产,但我忘了这不是欧洲,这些学院并没有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要宽广的能施展能力的平台;我想和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并肩;我想见识各个领域;我要一个兼容并包的校园;我更应该而且更可能去如饥似渴地去博学--------这最终让我决定选择普通综合性大学,也最终令我后来选择了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大学,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高一一年,我过得很艰难。放弃考美院后,又开始想高中毕业直接留学英国,于是开始自学雅思考试教材。这一年我除了英语和数学,几乎什么也没有学。我的理科思维一向薄弱,在痛苦地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对物理化学几乎采取干脆放弃的态度:上课不听讲,下课借别人的作业来抄,考试连蒙带猜,毫无危机感,心想反正高二就要学文科了。唯一担心的是分数过低,老师当众曝光,实在太过难看。

    但为高二着想,我没有彻底放弃数学,却也并不用心,常常不想做作业。记得那次数学老师发现我抄某个同学的作业,他只叫了那个同学去问话,没有追究我;也许他不想让我难堪,也许他觉得我已无希望,管也无用了。高一时,我的化学和物理成绩非常糟糕,只有英语和语文总是考得很好。我次次期末考试都是班里倒数一、二名,本该被降出重点班,但班主任孔老师帮助了我。她和年级主任商量说,反正她一上高二就会选文科的,高二以前就给她一个好点的学习环境吧,你看她的英语和语文那么出色,她不能算一般的差生。尽管主任同意了,但他一提到我不是摇头就是给出一句极差的评价。

    那时候我还比较喜欢高一那个班级,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对学习看得很重,我坐在他们中间始终受着影响,从没有过完全放弃学习的想法。但是在不会降班这件事确定以前,我次次月考后都经受着对可能降班的焦虑,日日担惊受怕,头脑一片混沌,不知在过怎样一种日子。

    那时我非常自闭,对我来说如果降到一个全是生人的差班简直是最恐怖的事情。为此,每次理化下课后,我不得不变换着方法应付必交的作业,为了不被老师发觉,弄得筋疲力尽。因为我不想在办公室被当面训斥。虽然从没有老师追究过我,但是这种胆战心惊,弄虚作假的空洞生活,只要过上一个月人就会明白什么叫精神上的折磨。被迫学我根本学不好的物理化学,不得已而频频做违心的事,这些使我一刻不得安宁,只能祈祷高二快点到来,要么读文科,要么留学英国。那一年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煎熬。

    高一时,我毕竟是第一次做一个差生,我无法对这些麻木,无法心安理得。我小学一直算是比较好的学生,小学升初中时还考了全年级200多人的第二名,仅比第一名低了0.5分,被保送进了重点班;初中在重点班也还算个中上等学生。高一这种雪崩一样的混乱让我完全茫然了。我没有切合实际的目标,把本由物理化学占据的时间几乎全部给了课外书、网络和电影。只有生活一点也不快乐,充满不安,走不出困境的人才会那样重视和依赖网络中的生活,但我当时从不承认它虚幻,因为它比我的实际生活快乐得多,我只有在那里能得到肯定、找到自信。(高二进入文科班后,随着学习状态越来越好,现实生活中有了真实的事业去为之奋斗,我很快就不再依赖网络,上网时间越来越少。上大学后有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天天上网但多数时间都是为了学习和工作,娱乐已经很次要了,连上网聊天都几乎不再做了。太忙没空就好几天都不上网,我不再被它支配。可见要戒网,单纯禁止是适得其反的,只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值得做的事,找到了乐趣,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对网络的依赖。)

    那段时间,因为我的一系列表现,我和父亲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闹到了很激烈的地步。他本来就性格有些粗暴,加上对我极度失望,就更加难以控制。而且我当时并不理解他的失望,我认为他对我已没感情,处处看我不顺眼,绝望之余我每次都猛烈反击,当然越搞越糟。他看我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电影,看足球、网球比赛,听音乐,发短信聊天,逛街,就是不学习、、、、、、于是就采取强制性手段,严厉限制我上网,扣押我的手机,甚至不让我多出门。但这些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仍然抓住一切机会跑出家去上网,去满大街游荡,就是不想回家,不想面对那种阴沉压抑的空气。

    所幸,那时候母亲仍然理解并支持我。我觉得我险些在学校的焦虑压抑和家里的气氛之间被碾碎,碾得神经失常。但我还是没有,我还能逃到书籍里去。当时看A.兰波的诗,最深的感慨就是希望可以像他一样抛下一切远走天涯,冲出河口,驶入大海,穿过海峡,路过大陆,到达一块有灿烂阳光的蛮荒之地。回想起来,我那时候的消极自闭以及自卑真是到了很惊人的地步,已经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总是习惯性沉默,一直低着头走路,暴躁而且喜怒无常,特别脆弱。那真正是过一天看一天的生活,完全无力考虑以后。

    好不容易熬到了高一快结束的时候,太差的成绩让我不敢参加期末考试。而且,我想利用暑假到上海新东方去培训雅思英语,希望年内能参加雅思英语考试,以便留学英国。所以我向母亲要求去读一个6月底开课的雅思班,并以此逃掉期末考试。母亲很干脆的同意了,她从不觉得少考一次试是什么非常要紧的事情。她对父亲隐瞒了逃考的事情,对他说放假后要让我去上海学英语。父亲以为6月底学校已放假,所以默许了。当时我对他的想法总是捉摸不透,不明白他当时为什么同意我去学雅思,也许只是把它当作让我独自一人在上海的一种锻炼。他当时对我的留学想法不置可否,我以为只要申请到了一所英国的好大学,他是会同意的。

    从上海归来,我正在构想考雅思前的学习计划,父亲终于对此开口了。他说不同意我高中毕业就去留学,我必须在国内高考,在同龄人中检验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他不会让我随心所欲的逃避现实,任何用钱买来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他说话的语气不留一点余地,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继考美院无望后,留学的计划也被判了死刑,我为此已准备了将近一年,怀着很多的希望一步步计划着。我觉得自己不能原谅父亲,不能原谅他这么晚才对我说不,让我枉费了这么多心血,也几乎荒废了高一的学习,却是为了一个根本不会实现的愿望,到头来两手都是空空。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晚上, 我的生活一团糟,像被剥夺了一切的死刑犯。我居然只剩下高考这条最不敢想象的路。母亲安慰我说,父亲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得对,我一味的逃避不是办法,父亲是想让我用自己的力量来面对一次,看看我在所有同龄人中的位置,让我试试不用家长的财力支持是不是也能凭自己的力量进入一所好大学。

    但当时的我,根本不能理解这些。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我逼上绝路,不能原谅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不给我支持,还说什么决不会纵容!我现在成绩这个样子,家里又有这个经济条件,怎么可能不依靠家长的支持上大学?靠我自己高考哪里可能有希望?我从没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过什么命运,我不敢想,不相信。我做不到。我觉得我本可能到一所好的国外大学,现在却被无情的挡在国内,这简直是不可理解!我真的想不通。那几天,我的情绪经常失控,怨天尤人到了极点,觉得是上天对我不公,什么条件都不给我。我以上专科学校威胁,甚至以不考大学为威胁.父亲冷冷的说:那是你的事!

()痛苦中的崛起和奋进

    然而日子还要继续下去。带着这种绝望,熬到高二,到了文科班,依旧松松垮垮地过着。除了上课,我不怎么看政治历史书,从不认真思考,对语文、英语全凭感觉,对数学也一样懒散。我以为到了文科班,我知识面比较广,学政治历史的基础好,不用怎么学也一样可以做得好。大半个月过去了,历史课邝老师进行了第一次测试。答卷的时候,我就感到有些不对。后来发卷的时候,邝老师拿着我的卷子说了一句深深伤了我的自尊和自信的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每当我有点自以为是的认为某些方面自己不努力也能做得好时,就会想起邝老师那句极具意味的话:“54分,XX,这是天生要学文科的,但是不行。”

    我觉得简直无地自容。高一的时候邝老师就说过他听说我早就决定读文科而且有些天赋,但现在我居然只能做到这样,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和我一起从重点班到文科班来的同学。我原以为我的历史政治毫无疑问会强过他们,但现在的情况是现实在让我为自大买单。我在座位上用试卷遮住脸,被突然间袭来的深不见底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击中了,我觉得丧失了最后一点优势和希望: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了。

    但我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好像被逼到了绝地,不能再后退了,身后就是悬崖,而我不想粉身碎骨,所以只好放下对学习的架子,背水一战。但当时并不是为了什么高考,只是为了自尊心。我不能忍受在政治、历史这种自认为拿手的科目上做得如此失败。于是,我的学习终于咬着牙关带着屈辱迈出了颤抖的步伐,为了一个极其单纯的目标——拯救自尊。这时候我对高考仍然没有概念。别人为了高考而学习,我为了拯救自尊和自信,为了挽回一塌糊涂的生活而学习。我一向过分强烈的自尊心,给了我最初开始学习的动力。我学着拿起书本,学着细细钻研,以前从没用心学过历史政治的我就这样孤独地探索着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一词一句地思索着,琢磨着,不断的捧着书自己对自己提问。

    高二第一次月考,150分为满分,我历史117,政治才96分。虽然历史有了进步,但和前几名还差的远,只能算是中上;政治令人心惊,我死死地盯着卷子,怎么也不敢相信会考得如此之差。从重点班到文科班的10名学生中,只有我一人排在10名以外,成了全班四十多人中的第十四名。虽然比高一时在重点班的倒数一、二大有改善,但这是在文科班,我自认为可以名列前茅的文科班,而且我还是来自重点班的学生,怎么可以如此平庸?!

    考试后调换座位时,我跟老师要求,在一片惊讶中从中后排坐到了第一排,离开了熟悉的同桌,坐在老师的眼皮下。我自愿要求受老师监督;我要告别上课自做自事吊儿郎当的过去;我要强制性改变我的自控力和学习节奏;我要和过去那种混混噩噩的状态告别,我必须有一个新的开始。我隐约感到内心深处有一头动物苏醒了,正在环顾四周,发出第一声低吼,而且,这还是一头真正的猛兽。我觉得头脑非常清醒。即使这种苏醒不是为了前途命运,而是为了自尊,没有自尊我无法生存。这个奋斗的理由比还虚无飘渺的大学前途要真实得多,有推动力得多。

    我继续探索学习方法,把不理想的考卷一章章一题题分析透彻,发誓找出考不好的原因。我把历史政治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自己发掘知识点和考点,总结规律,努力把书中的内容全部按照一定的规则串成串,得到清晰的线索。我和英语孔老师研究成绩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全凭感觉学的日子,乖乖准备好笔记本,买好辅导书,开始进攻我最厌烦的最不擅长的枯燥语法。

    与此同时,在书籍方面,我读的意大利作品越来越多,喜欢看意大利的球赛,而且从多年前开始,由于父亲,我就常接触到意大利语言文化:他屡次和母亲去意大利参加米兰国际博览会,回来后给我详细描述意大利的情况,带我在国内陪同过意大利客户,还经常在家里大声而富有激情地朗读一些简单的意大利语词句,告诉我他们在意大利碰到的关于这些词句的故事和它们的特点。

    高二这段时间,学习之余多读了一些意大利的文学作品,看了些意大利电影后,我觉得我对意大利文化认同度很高,非常亲近。由于我讲话发音靠后,也非常喜欢发音比较低沉厚重的,且语法源自古老的拉丁文的意大利语。内心自认这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就买了一套教材,在日常学习的间隙自学意大利语。

    高二的第二次月考来了。我政治第一名(130分),历史第二名(122分),总分进入第八名。这是一个月所取得的成果,让老师同学都非常惊讶。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总是不会满足,愿意追求更好。凡是用心投入做什么事情,总力求做到最好。只是,直到此时,这个优点才终于开始在学习文化课上生效。我看到了初步的跨越,觉得非常惊喜但远未满足。随着分数变高,我飞快提高着对自己的要求。历史科目以前是祈祷进两名就好,这次已经在努力研究为何没有考第一。我尝到了考得好带来的乐趣,初步得到了成就感,不知不觉拾回了很多自信;我越来越喜欢学习,喜欢考得好的成就感。

    一天晚上,当我结束充实的一天躺在床上,突然产生了一些想法。我想学意大利语,想做中意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我突然发现我对未来有了设想,不再是一片茫然,我找到了大学想学的专业!那一刹那我觉得头脑一下子亮了起来,顿时感到以前不考虑以后、没有学习动力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想学的专业,理想虽然一大堆却没有明确的行当。心里不含渴望的学习当然是无力的。

    当时我真的很想学意大利语,想去一个有此专业的大学,那么我就需要考尽可能高的分。我的渴望一旦确定,就有很大的力量,我为这个可能达到的结果激动不已。我明白了,原来现在多出些力,就可以有那么美好的未来,原来这就是凭高考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突然间,我谅解了父亲,他是对的,如果我不来面对高考,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是这么美好,这么让我充满激情,原来我真的可能不靠父母而自己实现一些愿望,原来自己真的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真的有可能改变自己灰暗的生活,带来全新的未来。我没想到自信会如此之快的恢复。

    隔天我查了资料,知道有意大利语专业又最有可能在海南招生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对这样的大学想都不敢想。但那时,我抖擞了精神,开始享受追逐渴望的东西的那种美好感觉。这个专业往年都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进入全班前5名而且保持下去,这样才会离我的理想更近一些。从此,我的学习攻势全面启动了。

    那时候我和高三的一个理科生住在同一宿舍,完全被她的刻苦感染,再加上目标的强大驱动力,学习变成了享受。我们天天一起在宿舍阳台上借着昏黄灯光学到深夜两三点,然后凌晨六七点起床精神抖擞地去上课,一点也不累。我知道我不仅要再进一步,还要把原有的成果最大限度巩固,才能有稳定的成绩。我比前几名投入的时间多得多,尤其是历史、政治、英语,但从不为他们比我轻松得多却比我考得好而泄气,也不为某些科目(如历史政治)超过他们但学得那么苦只超了那么几分而觉得不值,我觉得某些重要的学习奥秘正在向我靠近,我就要捅破那层窗户纸。

    我自信付出的那些艰辛努力绝不是白费,只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不明显过程。虽然暂时还看不到很大成效,但照此下去,一定有一天会达到我想要的成绩。整个高二,我都没有拿到历史第一,这个第一始终被另一个同学控制着。高二越接近尾声,我越觉得我的时机快到了,我辛辛苦苦做的庞大的积累工作正在成蛹,快要变成蝴蝶。我觉得那个历史第一一定是我的,政治第一虽然我已拿过,但我要的不是昙花一现,是持久。不知为什么我变得很自信,我觉得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只差最后的质变。我早在高二上学期就开始过着高三一样的大强度学习生活了,别人在休息娱乐的时候我几乎都在学习,我必须这样,否则无法弥补过去的空白,更别提超过别人了。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我考了全班第二名。我并没有很激动,因为我觉得这只是因为这次考的数学内容是我学的相对最好的一块。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不过的确越来越近了。

    高二的暑假,我没有参加学校8月的补课,而是在伦敦和香港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我考虑到,暑假补课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我完全可以在7月自习完;而且,8月开始上课的话,就为艰苦的高三多加了一个月,这样就会增加坚持到底的难度,减弱耐力,让人在来年一二月份就会困乏,无力应付剩下的几个月了。高二一年对我来说就很辛苦,日日从早7点到次日凌晨两三点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很消耗能量,我需要一个长一点的假期,热切希望走得远一点,这样才能更有能量的回来奋战高考。这一向是我的习惯,即使在快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也尽量寻找放松的机会,就像那两年学习再忙每天也要上半小时网,看两页所爱的书一样。母亲仍然答应得很干脆,也很快说服了父亲(自从开始用功后我和他的关系好转得很快)。整个七月,我呆在家里自习8月要学的历史政治,而且定期到数学老师那里提前学习8月的内容。

    七月底,我到了伦敦。在漫长旅程里,我越来越清晰的感觉这样做是对的。人的承受力有限,不可能连续两年全心投入一件艰苦的事而丝毫不厌烦。所以,在这两年里能找到出口离开一段时间,换一种风景,换一种空气,飞到地球另一端去,实在太好了。暂时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透过机窗,我能看见像海一样神秘宽广的贝加尔湖,看见湖岸的点点灯光闪烁在大雾弥漫的微寒夜里,看见阳光和熙的斯堪的纳维亚房屋,看见隐隐约约的荷兰海岸。彼岸的英格兰正值最美好的季节,拥有明亮温暖的阳光和凉爽的天气。伦敦,这个城市的许多街道我自童年起便经常在书页中穿越它们,但现在却是第一次亲身踏足,并被心中某种巨大的力量所冲击,震撼得浑身颤抖。

    我和那个纽约穷作家海莲汉芙一样,熟识伦敦多年后才得以踏上她的街道。苏格兰场,查林十字,德比路,威斯敏斯特,舰队街,贝克街,格林尼治村,怀特巷……这些名字都是老朋友,但却初次见面。这个8月我走在伦敦街头的时候,更加明白追求所具有的价值。我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所大学,大学还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现在的追求是为了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比如,在听到一个城市的呼唤时就能够向她走去,而不是苦苦等待直到多年后。

    9月初我回到学校上课。果然,我的政治历史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游刃有余,做第一很快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这要归功于高二的辛苦积累。而且到了高三,我一点也没有放松对学习方法的探索,我还想要更高的分数,更过硬的实力,以保证能在高考中胜出。后来,无论卷子多难,其他人的分数低得多么反常,我也仍然维持我的一贯分数,几乎不被卷子的难度所影响,这个情况让老师们非常惊奇。

    与此同时,经过漫长的补习和巩固基础的过程以及全方位的训练,我英语的分数也越来越高。因为我每天都要从卷子,习题和笔记中整理出一大堆问题,然后第三节晚自习粘在英语老师身边问个不停,经常一直进行到晚上12点。在此,我必须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是我的坚强后盾。

    但是,现实中还有两大块难啃的骨头:数学和地理。对地理,我感到虽然一直考前几名,但分数大大低于历史政治,往往把握最小,失分最多,而且知识点又多又散,范围特别广,总是补了很久也不见效果。我觉得地理就是文科综合的瓶颈,突破了地理就能让文科综合得到飞跃。我相信我的地理空间还很大。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地图不离手,做了大量工作。此外,母亲帮我联系了另一所学校一个非常好的地理老师,我每周在仅有的一天休息日里抽出一个晚上去找老师,把一周的疑难问题搞清楚。地理尤其需要一个好老师。这位老师帮我建立了一个正确的知识框架,让我领悟到高效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清理了许多死角和误区,帮我明确了学地理的一个规律。到2005年的二三月份,我的地理有了很大突破,使文科综合能稳定在250分以上而且最高冲到将近270分,最终在高考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是数学。这是唯一一个我研究不出什么方法的科目,它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是我的弱项。由于上高三以后数学没有明显进展,非常吃力,到了200412月我觉得不能再拖,因为如果再没有改善的话,高考中其他成绩再好,也会被它拖累,它会阻碍我实现目标。我很着急,因为我常常几个小时费尽心机也解不出几道题,别人给我讲解时我也根本跟不上思路,我确实不怎么具备理科头脑。我又一次沮丧了。我实在不想仅仅因为一个数学而与目标失之交臂,可我又能怎样呢?抵抗无效!这个事实令人无法接受,难道我没能力翻过这座大山吗?有时候一晚上也解不出题,我甚至难过得掉泪,但随后仍然擦干眼泪继续。不能放弃。

    12月,我第一次拜访了朱震东校长(他原来是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退休后调到我校)。他详细了解了我目前的情况,对我分析了我的问题。他说,你数学基础太差,连基本概念和框架都不清晰,最好先改变这个状况,否则做多少题也没有用。他给我布置了任务:认真看完所有的数学书,做到每个概念会说,每个公式会推导,每道课后习题会做。先不要去做那些提高题。我听了将信将疑。

    这种方法听起来一点也不神奇,简直太简单了,它可能对高考有帮助吗?仅仅做到这些,难道就能有进步吗?公式和概念我不是早就会了吗?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按朱校长说的做。大约两周后,又一次数学测试惨败,我才突然想起这个方法。背水一战,只能尝试了,别无他法,总好过坐以待毙。我第一次像看文科课本一样,捧起了数学课本。

    我这才知道“知道公式和概念”与“每个概念会说,每个公式会推导”的区别。这样进行了没多久,我就体会到了亲手推导出公式的奇妙。不仅能记住这些公式,更能理解和利用它们的思路及方法,我头脑里的框架清晰多了,对数学有了整体的把握,在面对题目的时候常受到推出公式的过程的启发来解题,不再是毫无头绪了。这才终于在补数学的路上看到了亮光。到二三月份,我的数学从四五十分升到了七八十分,已经接近了总分第一名的同学的数学分数。从二月开始,我的月考和模拟考成绩稳定在了全班的二三名,和前面的同学分数只是一两分之差,文科综合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第一,英语也是前三。

    补数学的过程是艰难痛苦的,效果也来得慢。但如果想取得高考的成功,这一科一定不能放弃。可以学不好,但一定要在平均分以上;就是咬着牙也要学,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对我来说,数学就是这么难。有时候实在看不到希望,我又开始怨天尤人,抱怨自己天生没有理科头脑,以至于要葬送自己的愿望。但那个意志坚强的我又站了出来,不甘心为这一科所左右,于是努力继续乐观地向前。最终,我胜了。高考中我的数学分数超过了全省平均线。

    高考前两个月,是最难平稳度过的。效率变低,容易头痛,心情也不稳定,记忆力下降。这些状况让我确实有点害怕,怕长久的努力会功亏一篑。我努力保持心态平稳,增加休息时间,并告诉自己,我问心无愧,做了所能做的一切,而且也准备平静的接受任何结果。我既不热切期盼也不感到恐惧,我觉得结果似乎已经被决定了,无论什么事情也不能改变它了。

    高考前几天,毕业典礼后的下午,和父母一起,从校门外的出租屋里搬走我的东西。来到楼下,我环顾四周,校门,教学楼,教师宿舍,杂货店,松树林……十一年来这些事物我有多熟悉,甚至闭上双眼也能描摹,我已经无比习惯于过这样的生活,习惯到产生了永远继续这种生活的错觉,简直难以想象这种生活居然马上就要彻底结束。这是一种带着悲伤的幸福:即将告别过去,走进明天。我将走得很远,永远将这座校园留在身后,但每当回头望去记忆一定都仍然鲜活,如同当时。那天午后,雨刚停,空气清新,阳光透明,我心中没有犹疑,只有安宁和肯定。

() 奋进中的腾飞

    66晚上,高考前夜,很意外的,几乎从不失眠的我失眠了。想到会影响第二天发挥,我一整夜都感到巨大的压力,简直有弃考的冲动。7日早上,我发现自己其实很清醒,于是努力使自己镇定:如果你自己不救自己,没人可以救你。这是你的日子,你的力量还没有展示,怎么可以先行认输!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没提起精神,情绪低落的和父亲到了考场。

    入场时间到了,在进大门前,父亲拍了我一下,说,好了,看清楚卷子,别慌啊。语气有一点生硬,他只能这样,不善表达感情,不懂如何安慰。我应了一声,快步走进去,因为那一瞬间,雾气突然蒙上了眼睛。就像那首很老的歌《把悲伤留给自己》,我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往往不能分担爸妈的忧愁,尤其没做过什么事让爸妈觉得很满足,让爸妈令别的父母羡慕。我用手擦了擦眼睛,突然又找回了力量。我告诉自己,就在今天我能改变这一切,我一定能做到,快点加油吧!为了我的梦想,也为我的家人。我能让这个考点变成风水宝地,我这样默念着。

    第一天下午的数学,难的出乎意料,有很多题我都解不出。交卷后,我想起画在卷子图形上的铅笔辅助线,疑心会被当作做记号舞弊,非常不安。第二天的考试我必须动用更强大的意志力,强迫自己不去想昨天的事情,不要影响到文综和英语。终于全部考试都结束了,虽不顺利但好歹结束了。我觉得有很大缺憾,因为这远不是我擅长的考试,数学太难,英语又太简单,语文中规中矩,文综又有些偏。尽管尽力发挥,耐心仔细,但我很有可能并不成功。可是,难道我以前没经历过这种类型的考试吗?有的,而且虽说考试过程中感觉不好,最后还是成功了。我隐约有些期待,但又有点恐慌。

    624晚上,出分前几个小时,我和母亲在外面散步。想到马上就要出分,那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我会考什么分数呢?690750780?这时候我无奈的发现,即使780也达不到自己为“成功”所定的标准。如果考780,我是不会很高兴的。自己的标准居然不知不觉已经这么高了,我到底考多少分才满意呢?这时候有一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分数从潜意识里逃出来,开始不停的闪:800800!我忐忑不安,能考上800的可能性太小了。

    回到家,当我听见分数的时候,觉得真是超现实主义。814分,全省第14名。这是我吗?看到两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化成了这样丰硕的果实,摘到了从前绝不属于我的光荣,我愣了几秒钟,然后嚎啕大哭了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我才知道多少心血,多少眼泪,多少失败,多少挣扎,多少坚持,多少痛苦,多少忍耐才换来这样的今天!我为我两年来迸发出的强大能量感到震撼不已,觉得难以置信,高一时的倒数第一,第二,那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现在居然是全省第14名。命运真是太奇妙了。应该说,只要去争取,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如果你真心想得到某种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助你实现梦想。”

    但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意语专业这年不在海南招生,而我经过3个星期的痛苦考虑,最终也没有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西班牙语。父母,老师,亲友们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这些大学并不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也不是全国的顶尖,没有一流的平台。奋斗了这么久,终于达到了一个高度,难道我不应该和全国最好的学生在一起,不应该去一所名校么?要知道,该改变你的生活了,应该到优秀的地方去,因为你配得上。你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倒数第一了。

    20058月底,我走进了复旦大学开始了愉快的大学生活。

三、我的爱好

    虽然早已放弃考美院,但从未停止热爱美术,其中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等。我想这是源于热爱美的天性,因为我一旦看到触动我的作品,眼睛都难以移开,内心受到涌动的力量的冲击。从学会写字前拿起笔歪歪斜斜画动物到现在,学过国画,油画,素描,水粉,虽然没有深入发展,没有以它为职业,但它有更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种关于美的精神。看到比亚兹莱,埃舍尔和S.达利的画,看到伦敦,哈尔滨、敦煌等地的美好风景,我第一个念头便是抬起手在空气中描绘它们。这些美像宝石一样令人幸福。

    我还喜欢摄影。摄影比绘画客观,但也可以虚虚实实让人辨不分明。它能发现生活中那些诗一样的画面。一架手动相机就是我的绘画工具,钻研摄影技术就是在研究绘画技巧,取景就是在勾草图,设定各种参数就是在调色上色,细细描绘。画面上那种装满生命的美最令人难忘,有时甚至超过绘画。我觉得爱好就是需要人去钻研的,这其中充满乐趣,还是那句话:要做就做好。

四、我的学习方法

    我在学习中,一旦具备了动机,有了目标,尤其是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能够全神贯注做好它。和别人有多大差距,基础有多薄弱,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有没有决心。一旦有了决心,我就会一边前进一边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一边制定自己的计划。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考试名次停步不前,但我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停止努力。相反,名次越不前进,就越激发我的潜能,使我绞尽脑汁发明新的方法,寻找学科规律,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

    渐渐的,不知不觉中,我掌握了一套很好的读教材的方法,即一边读一边向自己提问,探索简单的文字背后更深的含义,充分挖掘课本。这样我看到考试题的时候,感觉同类型的题目其实都自己考过自己。我思路越来越清晰,分析能力越来越强,考试越来越得心应手。

    我寻找政治课本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将它们串成一个体系熟练掌握,培养思维的跨度,同时从来不吝啬时间做题,并加以检验和巩固。我从来不在仔细处理一遍课本之前做题,那样是盲目的,只会使模糊的知识更模糊,达不到训练提高的目的。

    先读书思考,再做题巩固,然后再去书本里修补做题时查出的漏洞,这是一个不可颠覆的顺序,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走过了量变阶段,一旦到质变阶段,自然突飞猛进。

    我以前一直没什么成型的学习习惯,直到拼命想学好,才培养出好的习惯。两年内,我取得了飞跃,不断的进步,超过许多先前强过我的同学,最后将他们甩得很远,这一点令很多人惊讶不已,似乎我创造了一个高考神话。许多和我一样基础差甚至没基础的人,这两年同样在学,但有的停步不前,有的不进反退,有的进步微小。这里面诚然有一个先天的学习能力和悟性的问题--------具备悟性的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但也有投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悟性好,方法正确,意志顽强,这三个要素要全部具备才能造就优秀学生。单单学习时间长并不能保证学好。我不仅学习时间长-----长期每天早上700到次日凌晨1点左右------而且学习的时候全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斗志,注重方法和规律,并且善于将知识归类,各个击破,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仔细挑出自己眼中的难点,对其进行重点轰炸。

    在高二,别人轻松玩乐的时候,我学习;别人学习的时候,我更学习;别人睡觉了,我还是学习。这让我为高三做好了准备。我毫不怀疑我是全班最刻苦的人。有人来向我讨教方法,我没说什么,因为我知道他们不可能像我一样废寝忘食,简直把学习当成娱乐。

    意志顽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创造奇迹。

    这是一段进一步认识自我的路途。

五、我的性格和自信心

    上中学后,个性逐渐强烈起来,令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头痛。我性格比较矛盾:由于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有些时候非常自信甚至有点骄傲,但由于与人相处的一些不快体验和成长中走的一些弯路,有时自信心不足,甚至有些自卑。这使我有时有些内向,不喜欢表现,到了高一完全变成了班里的隐藏人口。我性格有时比较阴郁,但因为有梦想,仍然心存希望,所以也乐观。由于成长的阴影,青春期性格有些极端,多疑,冷淡,一旦发觉别人要对自己不利便难以控制情绪,发怒起来对人比较狠。有时候非常脆弱,有时候比谁都坚强。有时喜欢掩饰自己,但需要自己爱的人的同情。一旦认同一个人就会真诚以待。

六、我的承受力

    我一般承受力比较强,学习任务再繁重,困难再大也顶得住,但是碰到一些心里在意的事有时却非常脆弱。迫于现实要放弃某个梦想的时候;遭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和某些人分别的时候;压力最大的时候。一些很小的事都有可能让情绪不受控制。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承受力越来越强,慢慢学着平静的对待一些事;学着接受现实。我总是对自己说,你能挺过去;你能面对。虽然生活早已使清澈的眼神不存在了,但我想,只要能承受这一切的重量,我还是能够做个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并且依然相信生命中的美好的人。

七、我的梦想

    我有过,而且现在仍然有很多梦想。童年时,我的梦想缺乏规划,仅仅是做梦,但毕竟那些梦斑斓多彩。所以我一直知道我要做什么,尽管梦想随着年龄变化。到了高中,随着一些梦想的破灭,我意识到在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的时候,想依靠别人实现梦想也是靠不住的,那样即使实现了梦想也尝不到喜悦,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只是别人的施舍。那样实现梦想的人体会不到奋斗的滋味。比如,高中毕业就让父母拿钱出国。我觉得该面对现实,踏踏实实的为自己的梦想做些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我停止了对外界因素的抱怨-----从前我总觉得是外因阻碍了梦想的实现-------现在我觉得,如果人真的为梦想而战,外因并不能真正阻碍你,你总能找到一条路,一条自我奋斗的路,来自己左右自己,而不是让你的梦想建立在无数奢侈的条件和幸运上。要实现梦想,最需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让别人控制你。高考成功后,我感觉到的就是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掌控,一种甜蜜的收获-----看吧,你做得到,你不需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致力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或经营,既能研究我血液里的西方文化,又有希望改变中国落后的文化状况。我希望我的爱好能变成我的工作。我的梦想是宽广的,包括出版,翻译,体育经纪,外交,教育,经贸。这次我实实在在为它奋斗,我要抓住它。我不再仅仅是做梦,我在用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实现它,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八、我的最大优势

    喜欢不断学习,有天分,有悟性,意志顽强,不轻言放弃,眼界开阔,思路清晰,观点独到,创意丰富。

九、我的宣言

    我已告别中学时代,我要以新的态度,新的习惯开始新的生活。我无法改变过去,但我还有未来。我能够改变自身的顽症,淡忘阴影,爱惜自己,好好生活。高考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为了以后创造真正的成功。我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那么多优秀的人要见,那么多目标要实现,那么多支舞要跳,我可以幸福,只要我相信。相信我的生命并不是苦难的集合体。虽然那个没有阴影的我永远也不会回来,但我希望有时候,在前进的路上,我能再见到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20-465760.html

上一篇:一组辣椒红特写:送给尊敬的王德华老师。
下一篇:天涯何处无芳草?此处芳草最怡人
收藏 IP: 119.41.46.*| 热度|

60 刘立 刘全慧 谢海燕 徐迎晓 陈儒军 吕佳龄 刘用生 赫英 吕喆 陈建伟 郑永军 刘艳红 武夷山 王鹰 刘广明 王芳 李泳 赵明 张欣 武京治 许培扬 李宇斌 唐常杰 文双春 吕泰省 曹建军 孙国成 王德华 张天翼 谢鑫 柳东阳 王启云 王有基 雷栗 刘光银 何学锋 蒋永华 赵飞虎 高建国 王亚娟 张彦斌 付洪海 李静芳 马磊 罗帆 张志东 丁大勇 吴志荣 张焱 邱嘉文 王伟 崔小云 马飞 周忠浩 zhangcz07 yumin1958 zhaoyao917 ahsys bridgeneer lindaji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