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月初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教学会议上,曾有学者提出(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见闻),不能仅由在桩顶与建筑结构基底之间设置了砂石垫层,就认为使用了复合桩基。本人对此表示赞成。
对传统意义上的桩基,设计时是认为其承担了全部上部建筑结构的荷载,即使是低承台桩基也不例外。而复合桩基是近十几年来在工程开始试用并逐渐开展深入研究的一种经济性新型基础,它较适用于一定深度内地基土的变形模量或承载力较高、上部建筑结构荷载适当(如多层和小高层建筑)的工程;在设计时,将桩间距调大并通常在桩顶和结构基底间设置适应于桩间土沉降的砂石垫层,以保证在今后工作荷载下桩间土保持与基底接触而能够承担预定比例的上部结构荷载,同时桩顶也有一定相对向上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而到荷载较大时承接预定的那部分上部结构荷载。
因此,垫层的厚度和变形模量等指标选定合适与否,将影响着是否能够实现预定的复合桩基工程性状。定性地说,垫层厚度过小、过硬,则桩将过早、过多地承接上部结构荷载,桩间土承载作用相应地难以得以充分发挥,且在桩身不出现超载破坏的情况下,建筑沉降将会偏小;但当垫层厚度过厚、过软时,则桩将过晚、过少地承担上部结构荷载,桩间土的承载作用相应会过分地得以发挥,建筑沉降将会偏大。简而言之,在设计工作荷载下,桩、桩间土对上部结构荷载的实际分担比是否合适,是判断它是否为复合桩基的主要依据,而不仅看是否设置了上述垫层。(可下载参考文献:复合桩基数值模拟分析)
在上海,为不过多增加造价且能将多层建筑(不超过8层)的沉降减少到15cm以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台的地基基础技术规范提出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方法,其中采取边长为20cm或25cm、最大桩长不超过16m或20m的预制RC方桩,桩顶如常规桩基那样地浇筑于基础之中,但桩间距比常规桩基的大得多,在工作荷载下其基本处于极限承载状态以便出现较大沉降而使桩间土承担较大部分的上部结构荷载。可见,这种形式的复合桩基,在桩顶和基底之间是不设置垫层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