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研讨班上的交流发言稿)
大学理念、样态和发展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这几天听了程书记的讲话、李校长的动员报告、张希贤教授、赵长林教授等四位老师的讲座,并与各位同仁进行了讨论,感觉受益匪浅。谢谢他们的劳动。
我交流的题目是:大学理念、样态和发展。
下面我分三个小部分汇报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一是为什么大学理念这么重要;二是不同理念下大学的不同样态;最后做一简单总结。
一、 重要性
大学理念,University Idea,有时也称大学的理想,大学精神,也有人使用更窄一些的概念:大学的使命,大学的功用。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定性,二是定位,三是定能,回答的是什么是大学?大学是干什么的这些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从2000年至今,国内学界曾先后两次对大学理念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次大约是2000年到2004年,掀起了一次小高潮,当时背景是扩招,引起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这次讨论的成果是翻译了一批有关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名著,出现了一批关心此事学者。 第二次是2009年下半年至今,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为引子,关注学术权力的缺失,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对这一基本问题如此关注?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我认为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威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安全。
宋健院士在《工程技术百年颂》一文中,统计了上世纪100年全世界工程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从除草剂到计算机到核反应堆共75项,全部都是外国的发明创新。由于外国人至今垄断着核心技术,因而垄断着世界市场,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相比之下,我国20世纪25项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技术成就,如两弹一星、石油开采等,虽然也很骄人,但与世界75项相比,除汉字处理和印刷术、计划生育外,其他都算不上原创性创新成果。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达320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10万人,居世界第二;科研经费101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但我们的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位,居中等偏下水平。
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中,败下来的无疑是科技落后的国度。创新不足就会落后,落后他就会炸你的大使馆,他就会开着航母在你黄海瞎转悠,他就会撞你的船扣你的船长。
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是知识生产的组织,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肩负着理所当然的责任。
我们的大学外壳和结构几乎与美国的大学是一样的,但我们的输出却相差甚远。为什么?
学界认为,我们对大学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吃透,那就是大学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完成使命?一下子追到了源头。呼吁大学回归知识创造,着重创新人才培养。
昨天晚上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想从不同大学理念下大学的不同样态这一角度,汇报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二、 不同理念下大学的样态
我的结论是不同的大学理念会有不同的大学样态,大学样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又会反过来带动理念的发展。
大学的理念从功能上讲,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播,到增加知识创造,再到增加社会服务,再到现代大学的多元化和多功能。我把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造称为知识逻辑,把服务社会称为社会逻辑,用三个隐喻代表三种大学样态,它们分别是象牙塔大学、十字街大学、无边界大学。
(一) 象牙塔大学—知识逻辑
这类大学遵从知识逻辑,奉行的理念是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造。
19世纪法国作家圣伯夫把大学誉为象牙塔,从此后,象牙塔成了大学的象征。英国高等教育家罗纳德.伯奈特认为象牙塔是指,大学从世界中引退或从粗俗不堪的现实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状态。
对于象牙塔的秉性和特征,布鲁贝克曾给予形象的描述,他说:“研究生院以不受市场和政界的影响为荣,本科生院趋向于成为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式机构,教堂的钟声就是他们生活的节律。”
结合学者们的看法,总起来说,象牙塔大学有以下四个特征:
(1) 主张为学术而学术,反对知识活动中的功利主义;
(2) 坚守学术自由的理想,反对知识活动中的外部干预;
(3) 珍重学者特有的生活方式,反对知识分子落入凡俗;
(4) 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反对选拔人才时的降格以求。
可以看出,象牙塔大学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摆脱了外界的束缚,放弃了暂时的利益,成为保护学者进行知识探索的场所。象牙塔大学的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在当代大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留下的痕迹。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大学组织的松散结构、与外部保持适当距离的公关策略等。
知识逻辑的象牙塔大学曾使欧洲位居世界科学中心上百年,英国因牛剑而称雄世界。
(二) 十字街大学—社会逻辑
这类大学的逻辑是社会逻辑,推崇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与象牙塔大学截然相反,它的价值取向是面向社会,它的行动纲领是走向街头,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求自己存在的合理价值。威斯康星大学就是这类大学的典型。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校长基于他对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的新认识,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计划”,从这个计划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大学的理念。计划的内容大致是:
(1)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重视实用主义人才的培养;
(2) 向广大公众传播知识,建立把大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结合起来的体系——大学推广部,通过该部在全州各地建立地区推广教育中心,使整个威斯康星州都成为大学校园。
(3) 委派教师到政府部门兼职,向社会提供专家服务,以帮助政府解决立法、工程、农业等方面的问题。
“威斯康星计划”推倒了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森严的高墙,学者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教授开始走出大学校门,走向工厂、农村。有人认为“靴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才是好教授”。
十字街大学的问世表明,大学不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主导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0世纪60年代后,大学在科技革命浪潮中表现的更加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出现和推广,使大学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大学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知识组织,同时也是知识型社会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产业的经营者。大学成了社会的轴心结构。
社会逻辑的十字街大学使得世界科学的中心在20世纪下半叶转移的美国,让美国称霸世界至今。
(三) 无边界大学—一种新的大学理念将诞生
无边界大学的问世将预示着大学理念将产生新的变化。
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基金会在200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概念。参考他们的概念,无边界大学是指大学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高度国际化的组织;另一方面也指大学在其所属国里超越大学与大学之间人为设定的界限,成为一种资源共享的联合体。
无边界大学有很多形式,虚拟大学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大学,地域的特征消失,学科课程可以在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进行传播和演练,可以听世界上最好的教授上课并交流。已经成为了现实。你在家里随便登录优酷、土豆网、126.com、CICISTUDY的一个,就可以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教授上课并和同学自由交流。世界上已有1000多所学校在secondlife(第二人生)建立了自己的豪华的3D校园,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注册听课,除了自己的肉身是虚拟的外,其他几乎与现实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表现程度更好。
无边界大学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传统的大学理念、大学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什么是大学?大学何为?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怎么样?传统的大学制度大多将不再适用,大学理念面临新的调整。
三、 简单总结和思考
根据以上讨论,总结并加入自己的一点思考如下:
(1)按照知识逻辑,大学的样态表现为象牙塔大学;按照社会逻辑,大学的样态表现为十字街大学,但这是两个极端。纯粹的象牙塔大学和纯粹的十字街大学也许在现实中自古就不存在。现实中的大学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点上,有的离象牙塔大学近一些,大学的理念更多的遵奉知识逻辑;有的离十字街大学近一些,大学理念更多地遵奉社会逻辑。
(2)当代大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功能态势,担负着更多的使命。要社会逻辑并不是要排除知识逻辑,要知识逻辑也不能忽视社会逻辑,另外还要兼顾政府或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剑桥、北大清华无不是这样。
但在理念上对知识、社会、政府的兼顾不是平等用力的。我更喜欢用一个三角形描述当代大学的理念。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知识、社会(或市场)、政府(或政治),每所大学都必然在三角形区域的一个点上,他们协调知识传播和发展、社会需求、政府要求或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侧重,有的偏向某一个角或某两个角,这也是关于大学理念有这么多表述并且争执不下的可能原因。居于三角形的中心,三个方面都做的很完美的大学很难见到。
(3)大学的理念是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会引起大学样态的变化,大学样态的变化会促成大学理念的发展。无边界大学的出现,给传统大学提出了挑战,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大学,大学何为,如何做。
一点粗浅的认识,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