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美国大学发榜时,中文网络上总会出现阵阵涟漪。报考孩子的家长们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关于“爬藤方略”和大学行情的讨论,也会充斥各个网站的首页。与中国高考的“分数决定一切”不同,美国大学录取过程可说是一个黑箱操作。录取的和落第的,都不知道其中缘故。往年,我的朋友中都是喜讯连连;但今年却听到了好几个意外:我们看来非常优秀的华人子弟,申请大学却没有如愿以偿。在讨论中每每浮现的一个话题就是:华裔考生是否因种族背景而受到歧视?我想,基于我们很多人的经验,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然而这毕竟只是推测。是否有数据证明?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那就不是很显而易见的了。
有哪些数据证明歧视亚裔的现象?这种歧视的原因和根据何在?它是正当的吗?对亚裔的歧视与“平权法案”有何关系?对于揭露和抵制这种歧视,我们已经做了什么?限于篇幅,本文只能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也不引用参考文献了。其中一些具体问题和资料将在以后文章中继续探讨。
虽然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华裔学生问题,但目前统计数据都只以“亚裔”为种族单位(其中主要是华裔,印度裔和韩裔)。所以以下行文均以“亚裔”代之。应该指出,其实亚裔中各个亚群体的情况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将它们一概而论不是很理想。但基于现有数据,也只能如此办理了。另外,本文局限于大学本科生(主要是名牌大学)的录取问题。在医学院,法学院等录取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就不详细讨论了。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我们把亚裔学生与白人学生相比,而不是与非裔(黑人)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数族裔相比。
(一)大学录取中存在对亚裔的歧视吗?
大学录取对于亚裔学生的歧视,表现在同样的成绩和表现的申请者中,亚裔学生被录取的概率比较低。换句话说,为了得到同样的录取机会,亚裔学生需要更好的成绩和表现。(成绩和表现如何界定,下面还会谈到。)
这种歧视,我们很多华裔家长有亲身体会:或者是看到中学比较差的白人同学进了好大学,或者是在大学遇到比较差的白人同学。主流媒体对此也有很多报道。(当然这里的较好较差都是指个人印象,很难有客观证据支持。)但是大学当局通常是否认这种歧视,特别是否认对于亚裔学生有名额限制。例如,在回应关于歧视的指控时,普林斯顿大学发言人Cass
Cliatt说:普林斯顿没有基于种族,肤色和来自国家的歧视。他还说:“我们对每个申请者都个别考量,力求组成一个既优秀又多样化的学生群体。”
对于亚裔学生的歧视通常表现在亚裔学生的录取率(申请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偏低,以及被录取的亚裔学生平均成绩(SAT等)偏高。虽然这是最容易取得的数据,但这两者都不是决定性的证据。对于前者,录取率偏低有可能是因为亚裔申请者“好高骛远”,申请者中不够格的人数比较多。对于后者,成绩并不是录取决定中的唯一因素。所以到底是否有歧视,还需要仔细分析。遗憾的是,目前只有一些比较零星的研究,而且所用的数据都很老了。这方面我以后还会专文介绍,这里只列举一下共同的结论:
·
在同样学习成绩(SAT,中学成绩,在中学里的排名等)条件下,亚裔学生的录取率比白人低。
·
假如去除种族因素,亚裔学生在大学的比例会显著增加。这在有些公立大学得到事实上的验证(见下面给出的昭君的文章),而在私立学校中通过统计方法显示。
·
上世纪八十年代,布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对自己的录取政策进行了调查,结果都发现不同程度的对亚裔学生的歧视。
·
随着种群人口的变化,高校的亚裔申请人数有显著增加。但是新生中的亚裔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这显示可能有隐含的名额限制。
·
哈佛大学一个内部调查发现,亚裔学生比白人学生有更高的几率在未来得到优秀学生荣誉(high
honors),显示亚裔的录取门槛比较高。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亚裔的歧视都不是公开政策,因而也是因校而异的。以上结论大都来自对于一所或几所学校在一定年份段中的调查,但有些结论在几个调查中都得到。被调查的学校都是名牌大学之中的。而另一个调查发现在俄亥俄州的两所州立大学录取中,亚裔相对白人还稍稍占了便宜。在另一个关于加州大学法学院录取的调查中发现,亚裔相对白人,在洛杉矶分校有优势,而在伯克利分校有劣势。所以也许学校排名不同,受歧视的情况也不同。
大学录取的考量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学业成绩,非学业成绩(课外活动,才艺体育等),个人印象(自述,面谈等)。如上所述,亚裔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肯定面临更苛刻的标准。那么这是否因为他们在其他两方面表现较差呢?非学业成绩很难定量比较。有些学校在这方面给申请者打分。而即使把这个分数包括进去,亚裔学生的录取率还是偏低。根据教育部对高中学生的调查,亚裔学生在课外活动数量方面并不落人后。这一点我想华裔的父母们都深有体会的。当然亚裔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可能比较千篇一律(钢琴,非团队的运动,校报等),这也许与家长的视野和知识有限有关。
至于个人印象,那更是难以量化和记录的东西。但是假如亚裔学生普遍在个人印象上失分的话,也许说明大学的招生评判人员存在文化偏见。斯坦福大学曾经对申请者的“个人印象”进行打分。而亚裔申请者的分数的确偏低。八十年代对于布朗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亚裔申请者在“非学术”方面的得分偏低,而这个现象被归因于“招生办公室普遍存在的文化偏见与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个人印象与学生未来的成功有相关性。从国际上看,大学录取中考虑“个人印象”不多见的“美国特色”,而在美国历史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初为了限制犹太人入学而想出的办法。因此,个人印象在录取中应该占多少比重,也是有讨论余地的。
(二)对亚裔学生的歧视是合理的吗?
由上所述,至少根据对于名牌大学的一些调查,亚裔学生因为种族而受到歧视和限制是很难否认的。因此,大学往往给出一些对于亚裔学生“另眼相看”的理由。它们不外乎以下几点:
“专业平衡”:亚裔学生的报考集中在某些专业(理工科和医科预备班),而大学需要保持专业的平衡,所以这些专业的竞争就特别激烈。然而对于布朗大学和其他一些学校的调查表明,即使按专业分别统计,几乎在所有专业亚裔学生在同样资格下都面临比白人更低的录取率。
“校园多样化”:为了保持校园群体的多样化,就不能录取太多亚裔学生。首先,这种把多样化等同于种族配额的说法不符合对于“Affirmative
Action”的标准解释。其次,亚裔学生含有文化各异的几个亚群体,并非铁板一块。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不应以其种族背景来惩罚个人。而且校园的大多数还是白人,要“多样化”,也应该限制白人,鼓励更多其他族裔(包括亚裔)才对。令人寻味的是,“多样化”也是当年美国学校歧视犹太人的借口。
“过度代表”:亚裔学生的比例远远超过亚裔人口的比例。所以不存在歧视,甚至应该进一步限制。这就是明显的“名额限制(quota)”的做法,是高等法院明确反对的。而且各个族裔各有特点,不能要求所有场合的人口比例都相同。例如在某些音乐和体育项目中黑人的比例特别大,也没有谁抱怨过“过度代表”。当然,各个群体中“天才”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大学注重招收“天才”(也就是天生的能力)的话,那的确有“过度代表”的问题。但大学应该寻找的是不仅有能力,而且有基础和动力的人。似乎没有理由假定这样的“人才”在各个种群中是均匀分布的。特别是,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他的同胞的努力和成功而受到惩罚吧。
“传统学生和体育学生”:传统学生(legacy)是指校友的子弟。体育学生是指体育特别好,能进校队的学生。很多私立大学会偏爱这两部分人,来增加学校的捐款收入和提升学校知名度。而这些大多是白人,所以造成了白人相对于亚裔的优势。目前很难争议大学偏爱传统学生和体育学生的做法。对于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调查也把传统学生和体育学生作为亚裔入学劣势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的统计资料(例如以后要介绍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斯彭谢德教授的研究)表明,这两项“优惠”涉及的人数很少,对于各个族裔录取的整体来说影响不大。有人说,这些优惠就像停车场里的“残废人车位”一样,看起来很显眼,实际上对停车位的紧张情况无关大局。
“社会公义”:学校应该多发掘家境困难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成绩较差。这对于扶植弱势群体的社会目标有利,也是考虑到学生的潜力而不仅是目前的表现。虽然亚裔有“模范少数族裔”的称号,被认为是经济条件优越(甚至超过白人)的群体,但实际上亚裔在很多方面还是弱势。这是另一个大话题了。更重要的是,亚裔中也有不同经济条件的个人和子群体。统计调查显示,在同样经济条件下,亚裔还是受到歧视。
所以,关于对亚裔学生“另眼相看”的种种辩解,都是值得仔细推敲的。
(三)对于亚裔学生的歧视与“平权法案”(AA)的关系
说到录取的族裔考虑,就不能不提到“Affirmative
Action”(AA)。关于AA的详细解释请见以下给出的昭君的文章。简单地说,AA就是要求在招工,招生中照顾(而不仅是不歧视)弱势群体,以真正达到“机会均等”。作为少数族裔,亚裔属于AA的保护范围。但在大学录取中,亚裔明显不是弱势群体。所以AA对于亚裔的影响可说是“双面刃”。一方面,由于AA主要是照顾非裔和拉丁裔学生,那么亚裔就和白人一样,事实上是受到了损害。而且更具讽刺性的是:AA的操作允许把族裔背景作为录取考虑的因素,这就给大学对亚裔学生设限开了绿灯,使得亚裔学生不但与白人一起把机会让给非裔和拉丁裔,而且还相对于白人受到进一步的歧视。另一方面,很多人把亚裔受到歧视作为反对AA的一条论据(似乎比说白人受歧视更“政治正确”)。而且关于亚裔学生(相对于白人)受到歧视的数据,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关于AA的研究。所以亚裔受歧视的问题得到重视,也是得益于关于AA的争论。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当务之急的问题还是亚裔与白人之间的相对优势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应尽量与AA(也就是黑人与西裔是否应该得到照顾)的讨论分离。
关于亚裔学生受到歧视的问题,虽然媒体不时会提及,也有这方面的专著,但毕竟还不像非裔,拉丁裔的种族问题那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只有几次反对歧视亚裔的行动。例如,八十年代末,在关于歧视的重重指责下,伯克利,布朗和斯坦福等学校调查了自己对于亚裔学生的录取政策,教育部民权办公室也对哈佛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调查。1984年,布朗大学亚裔美国人学生会因为亚裔录取问题与校方交涉,并发表了一篇比较详尽的调查报告,列举布朗大学歧视亚裔学生的证据并对校方的辩解和解释提出回应。布朗大学两位学生在2007年组织了一个团体争取亚裔在录取中的平等权利。2000年前后,加州大学在围绕Affirmative
Action的争论中,亚裔学生的问题也常常浮出水面。最广为人知的,当数亚裔中学生Jian Li认为自己申请几所名牌大学未被录取是由于歧视,而在2006年指控普林斯顿大学。在2007年,美国教育部决定除了他本人的案子外,进一步调查普林斯顿的招生政策是否对亚裔学生有歧视。这个调查目前似乎还没有结束。
综上所述,亚裔学生受到歧视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已经被议论了二三十年了。在美国的亚裔移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迅速增加,而亚裔学生高校入学问题在七十年代就被提起,到了八十年代更是引起了主流媒体的重视,并引发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但是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大的进展和改善。随着亚裔人口的增加,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在亚裔群体的层次上和亚裔父母个体的层次上应该怎样来应对呢?这将是另一篇文章的话题了。
有关文章:
昭君:
漫谈Affirmative Action(上):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种族因素”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82975
昭君:
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种族因素”(下)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83189
莺歌燕语:
介绍两本揭秘美国大学招生内幕的书 http://blog.creaders.net/ygyy2010/user_blog_diary.php?did=83124
莺歌燕语:
Wesleyan大学的录取程序 http://blog.creaders.net/ygyy2010/user_blog_diary.php?did=833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457904.html
上一篇:
休博一段下一篇: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