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认为,健康的饮食行为取决于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营养和健康认识,才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并坚持下去,获得健康。营养教育是提高健康认识、培养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知识水平,建立健康的意识和认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报告特别指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阶段,儿童期形成的饮食行为可持续一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健康教育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适宜环境,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我国儿童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不吃早餐、在外就餐、饮酒、吸烟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导致了慢性病低龄化。令人不安的是,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1998年,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48.8%,经过十年后发展后,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78%,这样的数据实在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营养质量差的早餐不仅影响儿童营养摄入和健康,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体能。报告指出,在外就餐时膳食结构不合理,尤其吃快餐,不仅可引起肥胖,还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含糖饮料是被人忽视的"甜蜜陷阱",过去十年,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人均每日饮用量从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含糖饮料中的"糖"暗藏着健康危机,过量饮用,就会增加能量的摄入,引起肥胖、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和龋齿等疾病。
报告还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逐一作了分析。家庭是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形成的第一站。学校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学校的健康教育课不规范、老师和饮食服务人员缺乏营养知识的培训、同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周边食品摊是影响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食品广告中充斥着不健康食品以及不正当的促销方式影响了他们对这些食品的态度和消费。
报告认为,营养立法是保障。建立和完善我国营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营养计划或项目实施的长效、高效机制,把短期的项目变为持续的措施。通过税收、价格控制和政府补贴调整食品价格,改善食品供给结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是关键。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全社会参与是根本。培养健康饮食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校注重食育,加强宣教;社区积极参与,强力支持;营养工作者走出"象牙塔",走向百姓;传媒搭建平台,宣传健康;企业践行责任,服务社会。
当报告将事实摆充分、道理说透彻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经验告诉我们,最扯皮的事情往往就在落实环节。早餐的例子最为典型。生活习惯不改变、作息制度不改变、规范要求不改变,再没有新的得力的措施,很难有什么期待。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教育制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尽管吃早饭是家庭的事情,但问题往往并非由家庭造成。一大堆作业做不完,学生被逼得无法睡觉,睡眠不足,又怕早晨迟到,学生家长都被逼得急喉喉,吃不好怪谁?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当的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中小学教育教育需要全面改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满足社会与家庭的需要。如果中小学教育成为折腾家庭的机构,如果学校教育做不到为学生成长打下基础而是为学生成长埋下祸根,如果学校教育不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帮助而是为社会发展留下隐患的机构,这样的学校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办学条件两极分化、社会办学机构强力打入,单一的智育发展导向、竞争前移到“不能输在起跑线”,社会招聘动辄就是非“985”高校本科不考虑、非“211”高校研究生不入围,都从不同方面显示了教育的病态,这是最为让人忧虑的事实。导向不够正确,评价不够合理,执行缺乏力度,危机信号闪烁不停,我想,尽管这里面包含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责无旁贷地应首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比如,让睡眠不足的学生惩罚他睡够八小时,早餐不足的学生逼他当场加餐,让社会服务,逼家长买单。学生都吃不好、睡不好,教育到底是帮助人的还是损害人的?老师职业的意义与使命到底何在?值得思考。经常被社会提及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我看应该倒过来实践,小学教育幼儿化,让学生吃足,睡够,玩好,然后,再读书学习。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教育过度,这几个问题同时存在。学制缩短、教育革命其实是有真谛的。
改造我们的教育,在教育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是时不我待。展开起来,话题多多。打住!咱不写这个破文章了,写点学术论文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