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季陶
一. 我们就是大河中的“点点滴滴”
“一流”, 特别是“一流大学”是一个当前的热门话题,议论很多,也很“客观”. 不足之处似乎是“一流”和我们每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深信“一流”的事领导上更应该关心, 我们这些“点点滴滴”从旁出些主意, 议论, 议论也不错.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 “一流”一定是条大河, 如果这条大河中的我们这些“点点滴滴”都是静止不动, 这条大河是肯定是“一流”不起来的! 当然如果我们这些“点点滴滴”都在内部打混战, 即使形成 “涡流”, 这条大河也是“一流”不起来的!
二. “一流”的标准很高又不高
在我的博文: “什么是科学技术的实质性进展?”中说到: 一个似乎比较完整的科技客观标准: [1. 国际领先. 2. 国际先进. 3. 国内领先. 4. 国内先进.] +[领域覆盖面]+[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或技术领域的经济价值]. 如果一所大学中的学科很多属于国际先进, 有几个属于国际领先, 那么就已经可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进一步具体化, 还可以制定一个百分比.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如果领导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 就已经比空喊口号强多了. 退一步, 针对目前的现实水平, 领导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我盘点一下, 我们有多少个课题或项目能够达到于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 如果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定不能忘掉[领域覆盖面(包括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或技术领域的经济价值)]. 否则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 “我的这句话是国际领先的, 因为google 网上查不到!” 也都可以宣称: “我的这篇论文国际领先的, 因为我没有抄袭, 在国际上就一定找不到第二篇相同的论文!”
更加现实的是: 我们科学网中的“学术论战”的主题中哪些是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 至于吹嘘所谓“设计或制造第二类永动机”或“水变油”等就应该评为“国际落后”之冠的典型. 当然科学网的功能中“科普”, “饭后茶余”等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 是否能做到“点点滴滴”的“一流”
答案是肯定的. 就拿我自己提出的“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薄膜工艺模拟”理论模型来说, 确实曾经在1980年的国内学术会议和1985年我第一次出国参加的欧洲学术会议中取得一定的“轰动”效应(见 “列席代表成了大会学术报告人”和 “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就登上国外报纸”), 并且被列入后来1987年夏威夷召开的第10届化学气相淀积(CVD)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 在四、五本国内的半导体材料, 薄膜工艺等教材或专著中, 也都有专门的详细介绍或作为教学内容. 可以说这样的成果是“一流”(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的, 但是它的领域覆盖面是一、二、三级学科都谈不上的, 只能说它的领域覆盖面仅仅是集成电路某一制造工艺, 和微电子材料相关课程的一个内容而已, 没有必要加以夸大. 所以说, 我们不要期望一步登天地有多么重大的发现或创新. 但是每个人做到“点点滴滴”的“一流”是可能的, 也是客观的要求.
结论: “一流”要靠我们每个“点点滴滴”才流起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