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章明义,写这个文字是要支持我们工程口的研究人员投稿到中国科学杂志社和基金委主办的国内顶级杂志的。从我的角度感觉,做工程口研究的最大也就是做到物理评论,除此以外,要是做不到影响因子1.5以上的刊物或是不能作为feature article发表的,也就是一个一般的ISI indexed Journal paper了。如果有信心把后续的文章做起来成为一条线,还不如投稿到中国科学杂志社和基金委主办的杂志上,争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
今年有幸在中国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科学上中了一个稿子,在科学通报上中了另外一个主题的稿。因为之前一般在国外的IEEE Transaction 之类的刊物上投稿,也想谈谈自己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一点体会。
审稿流程的比较—— 首先,由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及自然科学进展这些国内顶级刊物的特殊地位,这些刊物发出的送审稿件都能够很快地得到审稿意见,审稿专家不会加以延误。我经历的两个稿件一个是40天回审稿意见,一个是50天,都很快了。当然,这个速度赶不上投IEEE Control System Magazine的那个速度,那次是主编半个小时内回信说不适合做feature article,大修后可以作为application note。对于一般的国外期刊,IEEE 电力社区对审稿人的指引是期望3个月内有90%的文章审完,但实际上经常做不到。除短文外,我投的几个IEEE的稿件有50%是超过6个月审回的。因为这些刊物的主编几乎都是义务服务的,他们的工作也是无可指摘的了。 其次,外刊审稿人多半会是鬼佬,除了语言问题多少会有些负面评价外,学派的不同以及研究出发点上的区分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我所知一个清
改稿流程的比较——因为中国科学杂志社和基金委主办的杂志还是有一些拨款,英文稿有专门的语言编辑和你探讨如何改进表述,很体贴。我们组有个在美国吃了三年
出版后的可见度——这方面,鬼佬在刊物的推广上做得更好。 在正式版出来以前,都有网络版可以提前公布你的工作,IEEE是3个月,elsiver甚至更快。中国科学的网页上虽然写着有录用稿件一栏,但内容是空的。其实这是细节,但往往细节影响不小。像家乐福和沃尔玛,因为家乐福的柠檬更新鲜一点,老婆总拉我去家乐福。 其次,中国科学的文章能见度不高,主要原因可能是综合性刊物,面向的对象太广,又没有像Proceeding of the IEEE一样包装成专辑吧,我们工程口关注的不多。 个人感觉如果做的东西是首创性的,之后有把握做成一条线,再到国外专业性的、面向读者群窄一点的期刊上去公布进一步的进展的话,效果会比较好,关注的人会通过参考文献了解到你的工作。这样既能拓展自己的影响,也能强大一下我们自己的刊物,挺好的。
建议—— 首先,是不是可以录用的英文稿件在中文版上都出来呢?毕竟写文章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工作,英文版稿件至少对国内研究人员来说能见度不高,对作者是一种损失,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两个版本造成的混淆所丢失的引用次数对刊物也是一种损失。 其次,不少场所都可以提高国内顶级刊物的能见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像科学网上都会定期介绍下pnas、PRL之类刊物的工作,却很少见到国内刊物的介绍,这无形中是对我们自己刊物的打压了。natural、science都有电子订阅,定期发送简介到邮箱的,我们的刊物在这块感觉是把阵地让出来了。 其实外刊做得好也就是一些模式做的成功,如专辑,客座编辑、电子订阅什么的,然后一种成功的模式可以在出版集团内每一个刊物上复制,推动整体。再加上在领头的刊物上每期推一些feature article,能抓住不少眼球。其实这些模式都可以根据我们的情况加以复制的,没啥必要妄自菲薄。我们国家的研究人数和经费投入在那摆着,成果也不少,只是怎么吸引过来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