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57位海内外科学家建议国家加强对研究生的支持 精选

已有 34882 次阅读 2008-10-24 08:53 |个人分类:社会

(此建议草拟于2007年,修改和签名在2008年1月完成,2月提交国家有关领导,两周内得到正性答复)
 
Cover letter
 
出于关心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57位海内外科学家建议国家注重对我国研究生的支持。
 
我们有一定代表性:既有80岁的老院士、也有年轻的教授;既有国外、也有国内和最近回国的;既有北大清华、也有哈佛斯坦福;既有生物医学、也有数学。
 
目前,对研究生的支持还值得加强。支持他们是推动科教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根据国家情况,支持研究生,可以增加经费,也可以不太多增加国家投入:在已有国家科教投入中,提高现有科研经费允许用于研究生补助的份额就可以缓解研究生们的状况。国家也可以分步做。当然,也可以有一定标准和选择性。
 
谢谢您们认真考虑。
 
北京大学 饶毅 清华大学 施一公 Duke大学 王小凡 
 
 
建议信全文  
 
关于加强对研究生支持、提高科研主力质量的一点建议
 
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今世界各国的基础科研都十分倚重研究生(硕士、博士)。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扶持体现着一个国家在科研方面的长远战略眼光。相对欧美国家而言,研究生在我国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从人数还是成绩来看,研究生都是中国基础研究的绝对主力军。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科研中所取得的重大的、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这些青年人完成的。研究生之于科研,就如同工人农民之于工农业生产。他们是真正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人。一支高水平的、热爱并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研究生队伍是我国实现科技兴国的主要源动力。
 
研究生的生活待遇亟待提高。
 
如上所述,国内的研究生们从事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础研究工作,但目前他们的生活待遇却明显偏低,一些地方情况相当严峻,令人担忧。
 
根据现行规定,国家给每个研究生的津贴每月三百元左右,加上数量不等的补贴(来自各大学、研究机构内部及导师),通常每月也不过几百到一千元。即使考虑各地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内的研究生也无疑属于低收入人群。甚至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学府,有部分研究生每月总共只有三百元收入,远低于北京市最低月工资标准580元。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特别是从农村和边远地区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研究生,以及那些已婚/有子女的研究生,这样的收入难以维持最起码的生活。一些自费研究生甚至得不到一分钱补助,境况相当宭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选择直接工作,待遇一般比在国内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高约四到十倍;而如果到美国读同专业研究生,待遇则比留在国内较好的机构读研究生的同学高约二十到五十倍。
 
这样的情况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不少优秀的学生无奈选择了出国读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目前的科研实力。其次,那些选择留在国内读研的学生往往由于经济上的压力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科研的进展。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丧失了对科研的信心和兴趣,最终选择转行。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善,就无法保障研究生队伍的整体水平,我国对科研的投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我国的科研水平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我们认为,提高研究生的待遇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尽快提高研究生补贴,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士气,让他们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可以吸引优秀学生留在国内为我国科技发展出力,从而有利于我国今后研究生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研究生们将是我国科研事业未来几十年的中流砥柱。保护好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特此提出建议,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措施,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具体实施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1. 由国家财政拨款,教育部制定政策,增加研究生的基本津贴。这里,需要区分实用性专业和基础性专业。实用性专业具有就业培训的性质,研究生出路明确,所需国家拨款较少。与之相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专业,不属于就业培训,但却是国家科学教育发展所必需的,国家应该重点支持。津贴的具体涨幅应该根据地方消费水平而有所不同,并随今后物价水平相应调整。
 
2. 允许和鼓励各科研机构在研究经费的申请和使用中增加用于资助研究生的费用比例,以此作为提高研究生待遇的主要途径。原则上,仿效国际通行的研究经费管理方式,使研究生和其它科研人员的补贴可以尽量由所在机构的研究经费和项目经费提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为了避免补贴的重复叠加或分配不均,应合理限制所有研究人员的总资助额度。定期对研究生的收入和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和评估,以保证能够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3. 限制研究生数量,监督研究生质量。目前,有些能力不够、经费不足的机构和导师过量招收研究生,导致研究生的培训质量和生活待遇均得不到保障。应该采用有效的审核机制,使国家投入能够集中地支持那些达到一定质量的研究生培训机构。研究经费应与研究水平以及研究生数量挂钩,通过调节研究资金的分配杜绝那些为了得到经费而不顾质量地增加研究生数量的行为。
 
4. 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专门资助研究生的项目,由全国研究生竞争,有荣誉性质。这和国外的一些全国性研究生奖学金相似。
 
研究生待遇问题关系重大。以上是我们这些海内外学者对此问题审慎思考后提出的分析和建议,诚望您们于百忙之中能予以考虑。
 
签名人:共57人
 
北京大学教授 饶毅、韩济生、尚永丰、周专、苏晓东
 
清华大学教授 施一公、陈烨光
 
杜克大学教授 王小凡、杨伟涛
 
哈佛大学教授 施扬、袁钧瑛、王家槐、贺熹
 
斯坦福大学教授 李骏、骆利群
 
复旦大学教授 金力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段恩奎、何士刚、丁建平、陈江野、刘志杰、周金秋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秦伯益
 
冷泉港实验室研究员 张奇伟
 
耶鲁大学教授 许田、邓兴旺、林海帆、钟伟民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张寿武、顾伟、杨建、应志良
 
加州大学教授 朱健康、刘克峰、吴虹、管坤良、傅向东、程庚宏、栾升
 
西北大学教授 夏志宏、陈贵强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刘钧、陈列平、利民
 
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邓初夏、鲁白、石云伯
 
密执安大学教授 刘阳、管俊林
 
北卡大学教授 熊跃、张毅、苏立山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韩珉、薛定
 
乔治亚医学院教授 梅林
 
芝加哥大学教授 傅阳新、林安宁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柴继杰
 
Rutgers大学教授 罗峰
 
纽约大学教授 许瑞明
 
康奈尔大学教授 吴瑞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3813.html

上一篇:饶毅:中国需要更多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科学家(转)
下一篇:传承真理 丰富文化
收藏 IP: .*| 热度|

34 郭克 李毅伟 吴顺凡 桂耀荣 郭胜锋 冯永忠 司黎明 余世锋 任胜利 王萌 寸玉鹏 张晗 段诗悦 唐小卿 周全赟 郭晓波 黄富强 徐耀阳 owein bobbyschro betruer question gzyang kkxsy sunhaijie power888 lunkhead zengzifeng11 yongyuandiai velo AAAAA2008 xiariluoye fangye2 myparadise

发表评论 评论 (1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