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人类如何面对频发的地震灾害和地震空区理论

已有 3925 次阅读 2011-4-27 10:5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空区

人类如何面对频发的地震灾害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1-04-27 09:57:29     [发表评论]
 
主讲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徐锡伟

  
  坛主小传  徐锡伟,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工程《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核心提示
  此次日本本州东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以及随之带来的大面积海啸冲刷、核电站核泄漏等,将成为抹不去的记忆。面对频发的地震灾害,多地震国家都有符合自己经济实力和反映科学技术水平的抗震设防标准,我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防震减灾的实际能力。
  日本特大地震震撼全球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型地震,地震持续时间达5分钟,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和上万人死亡。
  这场特大地震,不仅仅是日本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引发了全球对核电站安全的忧虑。同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吸收有用的成分,我们就有可能更从容地面对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
  根据主震、余震和已有其它地震的准确定位资料和震源机制解等可知,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地震具体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及更西的欧亚板块之下的巨型低角度逆断层上,属典型的板块俯冲型地震。沿岸地段震度最高达到7度,相当于中国地震烈度12度。影响如此之大,其原因何在?
  首先是震级高。震级高达9级,是日本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震级地震。其次是地震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达5分钟,比汶川地震还要长3分钟,持续震动对建筑结构破坏显然要更严重。同时,地震诱发的浪高约10米的海啸应该说是严重地震灾害的主因。另外,严重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灾害引起了全世界关注,核恐慌和核危机成为地震后关注的头等大事。应该说,核电站在地震期间安全关闭了,但没有能够保证关闭后的核电站安全问题,政府和核电站运行公司应对核危机的措施不力,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以启动、执行。
  特大地震预测困难重重
  源于板块边界带的地震空段理论也很难作为预测特大地震的法宝。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发育着3条大的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日本、中国台湾、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裂等著名的地震频发地,全球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二是从喜马拉雅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地震带那么集中、那么规则,欧亚地震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三是沿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占5%左右。这些地震是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水平错动等多种动力作用的结果,所以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190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震级大于或等于8.5级的特大地震合计16次,有5次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东段,包括1950年发生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8.5级地震;其它11次,包括此次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地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特大地震在板块边界上,尤其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发生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值得指出的是,板块边界特大地震,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比较有规律地发生在历史上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地震破裂的空段内,但是,要想准确预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地震在有规律的板块边缘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预测尚且不可能,更何况在构造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的大陆地区(板块内部)呢?其困难可想而知,地震预测预报任重而道远。
  频发地震挑战设防标准
  此次日本本州东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除了震动破坏外,大面积海啸冲刷、核电站经受长时间震动破坏引发的核泄漏等将成为抹不去的长久灾难。面对灾难,我们必然要问:怎么办?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期间,人们从朝日新闻报道中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地震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90%以上的震亡人数和木质房屋倒塌率30%以上的地段均集中在距断层2—3公里宽度范围内,重灾带以外地区破坏很轻,为什么?因为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就是阪神地震的发震断层,断层所在地带为灾害特别严重带!
  专家们对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台湾地区集集地震和美国霍克托曼地震3次地震现场考察表明,地震灾害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地震的震动引起的破坏,呈面状分布。这种类型的地震灾害可以通过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来有效地减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日本等欧美发达国家,同样的7级地震死亡人数有时是零或很少的根本原因。
  地震灾害的另一部分是由发震断层在地震的同时产生地表错动对地面建筑物的直接毁坏,这种同震地表错动对于地面建筑物来说是无坚不摧的。实际上,这就涉及地面间构筑物的抗断问题。
  另外,近断层强地面运动记录也反映出,近断层地震动量值明显比远离断层区域要大。台湾集集地震采集到上千条地震动记录,从统计图件上可以看到,活动断层发生地震的时候,在离断层三公里的范围内的能量可以把人都抛起来,三公里以外逐渐衰减到正常值。
  这种情况下,如果设立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使得房屋按照一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设计,保证建筑质量,这样在三公里以外,应该说是可以保证房屋裂而不倒的。
  四川龙门山区白露中心学校可能是地震灾害防御、避让活动断层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教科书:断层就从学校两栋教学楼之间的操场上通过,形成的陡坎高2米,陡坎南面教学楼是1996年造的,按照7度设防,窗户的开间比较大,产生好多X剪切裂缝,房柱钢筋发生了扭曲。陡坎北面的教学楼也是按照7度设防于2006年造的,墙体没有出现裂缝。所以,在质量保证的条件下,离开断层就可以保证地震时的房屋安全。
  运用科学技术减灾
  减轻灾害必须解决地面建筑物的抗震与抗断两个问题。
  地震灾害实例观测告诉我们,地面震动导致的破坏可以通过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合理的抗震设计来有效地抗震。通过活动断层鉴定和大比例尺的填图,可以准确地确定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位置,为土地规划、建设提供避让活动断层的科学依据,即解决抗断问题。如果地面建筑物避开具有这些发震能力、地震的时候能够产生错动的活动断层,就可以有效地减轻由地面破裂引发的地震灾害。
  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等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下,我国首先对20个具有发震构造背景、历史上发生过6.5级以上地震或存在活动断层的大中城市,进行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通过探测与活动断层科学鉴定,在20个城市存在的108条断层中,通过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活动断层分布图、深浅地震构造勘探、钻孔联合探测和多手段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鉴定、甄别出26条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并对这26条活动断层进行了加密勘探,确定空间位置,综合编制了1∶1万活动断层分布图,供规划、建设部门使用,避让活动断层,防患于未然。目前,地市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还在进行中。按照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到2020年前,将全面完成地市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
  中国地震局针对活动断层灾害特别严重且发震断层存在带状分布特征,持续资助地震灾害预防的基础性科研任务,执行中国喜马拉雅计划,自2009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分步实施《中国地震构造探察》专项,对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多发区和主要活动构造带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进行1:5万填图工作,通过大地震复发间隔的探槽开挖、断错地貌的测量、地质样品的年代测定等,确定活动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获得反映活动断层发震危险性的定量参数,并对这些活动断层发震危险性作出中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国土规划利用和建设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一项地震灾害预防的基础性科研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防震减灾的实际能力。
  迄今为止,多地震国家都有符合自己经济实力和反映科学技术水平的抗震设防标准。在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我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编制过程中考虑了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考虑了中国大陆的活动断层的分布特点、地震类型、地震动衰减关系和局部场地条件影响等,适当提高了我国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工程场址,特别是核工程场址核电站建设,应严格执行相应的国际、国内标准,既要考虑场址区和近场区没有活动断层,还要保证一定区域范围的地壳稳定性,避免核电站因强烈震动破坏引发核泄漏导致的核危机问题。
  本报记者 吴红梅整理
 
 
http://js.xhby.net/system/2011/04/27/010904357.shtml
9级地震空区: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已有 795 次阅读 2011-3-16 12:2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日本大地震 澳大利亚 太平洋 地震空区    推荐到群组
9级地震空区: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杨学祥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5日刊登文章说,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说明原有的一些地震理论并不完全正确:较年轻的海洋地壳才会多发通常规模巨大的俯冲型地震,警示了世界上其他类似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文章引用美国西北大学地质专家埃米尔·奥卡尔的话说,此前印尼2004年的大地震已说明相关理论有一定问题,本次日本大地震再次显示该理论的不完善。既然日本这一地区可出现如此大的地震,那么世界上其他一些具有类似地质结构的地区也应警惕出现大地震的风险,如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在澳大利亚东部——笔者加的注释)和加勒比海东北部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我在2011年3月14日指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级地震的空白,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外,近百年的9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环太平洋特大地震表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太平洋地壳的沉降活动强烈。
附件:
英网站称日地震警示类似地质结构地区地震可能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3月16日11:17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新华网伦敦3月15日电(记者黄堃)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5日刊登文章说,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说明原有的一些地震理论并不完全正确,警示了世界上其他类似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
  此次日本大地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欧亚板块造成的。文章说,过去在地震成因上有一种理论认为,较年轻的海洋地壳才会多发通常规模巨大的俯冲型地震,如1960年智利的里氏9.5级地震和2004年印度尼西亚的里氏9.1级地震。但在那些较古老的海洋地壳中,地质结构已相对定型,多发生的是规模较小的地震。
  本月11日发生大地震的日本东北部海域,海底地壳是在约1.4亿年前形成,非常古老,因此过去地质专家们认为这里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地震。但本次里氏9级大地震恰恰属于俯冲型地震,与相关理论并不一致。
  文章引用美国西北大学地质专家埃米尔·奥卡尔的话说,此前印尼2004年的大地震已说明相关理论有一定问题,本次日本大地震再次显示该理论的不完善。既然日本这一地区可出现如此大的地震,那么世界上其他一些具有类似地质结构的地区也应警惕出现大地震的风险,如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和加勒比海东北部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责任编辑:UN015)
http://news.sohu.com/20110316/n279847954.shtml
下一次9级特大地震在哪里的一个回答:寻找地震空区
已有 1028 次阅读 2011-3-14 05:3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澳大利亚 特大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 东南亚    推荐到群组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分别在俄罗斯勘察加、美国阿拉斯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近似为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日本是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但在表1中,日本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9级地震发生在日本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日本等待东海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今后至少会有同样长的相对平安的岁月。离1923年关东大地震已经88年过去了,离上次1854年东海大地震也已经150多年过去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人说得好:日本人终于放心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级地震的空白,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外,近百年的9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1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7782.html

上一篇:甘肃民勤遭遇沙尘暴能见度仅800米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美国中南部干旱或持续数月:关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杨华磊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