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信 中科院亚热带所

博文

如何对抗“滥用抗生素”这个可能引起大灾难的问题

已有 4134 次阅读 2011-4-12 08: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滥用, 抗生素, 大灾难

抗菌素耐药性这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发现的超级细菌敲响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警钟,更说明这一问题已日趋严重。4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7日世界卫生日当天,中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当天在北京举办首届合理用药会议暨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中国卫生部坦承滥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肺结核等疾病在中国已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则警告中国肺结核病例中,多重抗药性远高于已开发国家平均水平,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中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当天联合提出警告,并呼吁中国当局采取行动,谨慎使用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问题。

中国卫生部坦承,由于滥用抗生素问题严重,抗药性肺结核等疾病在中国已呈上升趋势。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致词表示,细菌抗药性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抗菌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马晓伟说,中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推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控制细菌耐药(抗药),是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制售药企业、学术团体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现约44万起新的抗药性肺结核病例,其中至少15万人因此死亡。

世卫组织驻中国代表蓝睿明(Michael O'Leary)说,中国的肺结核病例中,6.8%属于多重抗药性,远高于已开发国家平均2%的水准。蓝睿明警告说,抗药细菌在全球蔓延,造成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许多药物难以保持疗效。如果不采取紧急纠正和预防行动,全球将面临无抗生素可用情况。如果过度使用抗生素,能够刺激引起感染的细菌,使他们具有抗药性。治疗抗药性的结核病比治疗常规结核病需要更长时间,而且需要更昂贵的药物,另外还会引起不良的副作用,诸如肝损坏。蓝睿明说,具有抵抗性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通常对常规治疗没有反应,导致疾病延长,死亡风险加大。

目前,在中国使用抗生素十分普遍,通常的原因是医院为了增加收入,让求诊者服药打针。另外抗生素在食品行业的滥用情况也很严重,在食品业不同环节,诸如养鱼和蜂蜜,都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世卫组织在中国负责结核病项目的官员说,全球滥用抗生素当中的一半用于食品业。他说有证据显示,抗生素用的越多,人体抗药性就越强。

如何对抗“滥用抗生素”这个可能引起大灾难的问题?

人们的认识问题,有了病,总是希望马上就好的情况,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以及乡村,密布着各等规模的药店药房大药房,和小食杂店一样的多,到处都能看得到。药房里面出售的通常有保健品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等等,这些都是非处方用药。这些药品在药店里出售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善用抗生素,人们摆脱无知、贪婪和社会不公平的状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于教育医务工作者是,要有义务教育公众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无药可用了。”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处处长指出,中国滥用抗生素的重灾区是医院外科。她说:“病人一住进医院就先开七天抗生素,手术后再加开几天”。使用时要尽可能扬长避短。首先一点,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只有确定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时才可使用相应有效的,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比如一般的感冒发烧,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其次,不可一味求、求、求高级,越是使用新的高级的抗生素越容易出现耐药菌无药可治的现象,多种抗生素联用只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三是剂量以有效为准,疗程尽量缩短,不是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越保险。四是病人应该严格按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加大剂量,在使用过程中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做出相应处理。患者更应该有责任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其次,要把人和动物一体化的看待,限制在家畜中使用抗生素。

最后更重要的是重点放在人类和动物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和疾病的预防方面,以防为主才是根本。积极寻求和使用抗生素的替代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86-432200.html

上一篇:从厦门大学看我国大学教育经费来源及其意义
下一篇:吊兰之根(1)-生长基础
收藏 IP: 159.226.152.*| 热度|

1 曾庆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