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她玩微博已经有段时间了。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地说话,她的微博是匿名的,而且还时不时地更换“马甲”。
令小马担忧的是,她的这种自由生活也许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网络实名制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越来越迫近的实名制
3月26日,石丰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上的一番发言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反响。作为北京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标准顾问,他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要求提供的网络公共社区实名制解决方案——第三方身份管理平台。
据透露,目前公安部已原则同意由公安机关接管或授权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个业已开发完毕的平台,并继续与各种实名系统对接,未来还将向有实名制要求的所有管理部门和网络运营商开放验证和管理接口。一旦这一平台投入使用,目前还允许网民匿名潜水的新闻社区、论坛、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博客、微博都会被纳入实名制的管理范围。
实际上,早在2002年,网络实名制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不过,由于争议颇多,实名制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就连最早提议实行实名制的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后来也放弃了“前台实名制”,认为 “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
尽管如此,实名制还是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网民生活。2003年开始,在网吧上网要进行身份证信息登记;2004年以后,高校BBS不再面向社会开放,必须有学号才有账号;2007 年4月起,网络游戏玩家开始实名登记……
实名制的步步深入让许多人对它已不感陌生。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丁丽萍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这样一件事:“我前几天跟几位专家聊网络实名制,其中有个专家非常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是一个伪问题,网络实名制早就实行了’。”
虽然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很多场合“被动”接受了实名制,但它毕竟还尚未做到全面覆盖。不过,石丰所描绘的第三方身份管理平台,却确实让大家听到了它越来越强势的脚步声。
不同利益的博弈
利益诉求的不同,使得各方对实名制的态度有很大差异。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给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题讲座时,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实名制。“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推行论坛版主实名制、取消新闻跟贴‘匿名发言’功能取得实效,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用户身份认证工作正在探索之中。”显然,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在满足用户表达并传播自己观点这一需求的同时,其匿名、难以追责等特性成了隐患。
此外,就互联网管理而言,网络实名制还有一大好处是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率不断攀升,犯罪种类几乎涵盖了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种类。而且,网络犯罪技术高超,远远高于安全防护和取证调查技术。这样的现状很难让网民信任网络,并放心地使用网络。
“网络实名制能够使潜在的犯罪分子无法肆无忌惮地变换虚拟身份来实施犯罪,同时便于追踪和取证,能根据实名信息迅速追踪确定行为主体,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曾经当过15年警察的丁丽萍说。
然而,对于网民来说,实名制的推行会对其心理造成重大影响。网络匿名保证了网络信息的及时性、民意性和网民的安全性。反之,网络实名制则肯定会使网民放弃一定的个人自由和隐私,并由此产生种种担心:我们的意见怎样才能真实表达,个人的隐私信息是否会被泄露,安全感如何保证。
财讯传媒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则强调,网络实名制会带来追溯的暴力,而大家对实名制的焦虑也主要在于对追溯暴力的焦虑或者恐惧。
律师郭振忠尖锐地指出,推动网络实名制前行的背后力量是巨大的商业利益。“认证能够收钱。身份认证只是一种名义,其实质是想获得巨大的利益。正是为了谋求这一利益才会想让所有人都背上实名制这一束缚。”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运作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网络实名制应该由政府主导”。石丰说。
维基泄密事件发生后,今年1月17日,奥巴马政府责成美国商务部,就如何才能妥善地建立一套“网络身份证”制度尽快出台一个解决方案,以解决互联网的失控和杂乱状态。不过,在他们的概念中,网络身份证不同于网络实名制,而是后台实名,前台匿名。
2005年10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化运作后,韩国政府率先启动互联网实名制。网民在网络留言及建立和访问博客时,必须先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
石丰的设想是,政府成为网络身份管理的发起、组织和管理的主体,由公安机关依法设立或授权设立独立、公正、非营利的第三方身份管理平台,才能实现“统一协调、归口管理、用户中心、隐私保护、循序渐进、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目标。
“确切地讲,实名制应该叫网络身份管理。”石丰说。它可以采取的形式有三种:“完全实名化”、“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和“主叫实名,被叫匿名”。他建议,与美国类似,在我国,实名登记可以采用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方式,由简到繁,应用领域也由易到难。
而在国政通副总裁张岩看来,实名制是一个市场需求,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自愿。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引导,而企业则是激励,只有用户确实感觉到实名制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沟通上的便利、服务上的实惠时,实名制才会有发展的基础。
丁丽萍认为,网络实名制只能是局部的,完全的实名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因此绝不能搞一刀切。实名制的关键是网民的认可,只有法规、技术与管理并重才能妥善解决实名制可能带来的问题。
“互联网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应该实行新的规则,任何将传统思维规则附加在互联网上的企图,一定不会奏效,必须进行革命性的调整。”互联网实验室首席执行官高红冰认为,是否实施网络实名制应该要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第一考量。
对互联网细分市场的研究表明,实施网络实名制会有利于减少不文明的跟贴评论,但也会降低网民的参与意愿。在网络聊天时,也会使用户受到拘束、限制。
强制性的网络实名制会导致网民的抵制,网民流失。“强扭的瓜不甜。”张岩说。
《科学时报》 (2011-3-31 A3 技术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