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行胜于言”,我一直深为赞许。但是,“胜于言”不等于不会言。
为什么要“写给清华男生”呢?因为相对来说,我认识的清华本科男生们,从我的同学到我的学生,是属于实力与表达能力反差最大的一个群体。当然,我是就整体印象而言。清华这么大,各种能力都很强的人也多得很,比如我的大学辅导员和我的PhD导师。不提清华女生,因为我遇到的大多数清华女孩子们倒都是比较会表达自己的。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一个本科学生申请出国,反馈回来的意见是面试效果很不好--这委实是在我意料之中的。要不是因为接触时间超过一年,知道了他的实力,我难以想象这个木讷的学生原来这么聪明(表扬词就此打住,说多了就揭穿身份了)。我早就警告他,你最好从现在开始强化训练表达能力,否则你在面试时一定吃大亏。果然,还是吃亏在表达上了(跟英语好坏没关系,就是表达)。
无独有偶,时光倒退九年,普林斯顿面试研究生时,我有一个清华的师兄申请。因为我们生物系当年人很少,跨年级之间大家都很熟悉,我对他非常了解,知道他本科期间一直名列前茅,研究生又有第一作者的好文章。他很容易地就进入了最后面试名单,但是电话面试结束之后,负责的老师就是觉得他不够出众。我很骄傲自己当时起了挺关键的作用,长篇大论地说明这个师兄是如何的优秀,只不过为人太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而已。还好他终于拿到了offer,在PhD期间三篇第一作者CNS大满贯。更重要的是,你要是现在跟他讨论学术问题,滔滔不绝啊~~但如果当年不是有一个非常了解他的卧底在,也许后面的路都不一样了。
再回到进行时--前一阵子我们实验室发表了一篇Nature,主要作者是两名清华本科毕业生。我很不喜欢接受采访,就请记者采访学生去。结果,一个星期后记者mm跟我诉苦--跟他俩说话咋这么难啊?我苦笑--这也是我一直的苦恼啊。现在清华男生比我们大学时的矜持更胜一筹了!你跟他说一个实验设想,他可以又快又好的做出来;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可以小声地说出答案--满分的答案,但是你要是不主动找他讨论,他是绝不会主动来找你,更别说跟你唱反调了(again,还是有个别孩子会不一样,但整体感觉就是这样子)。
到底是因为我遇到的清华学生都是清华的个例呢,还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呢?从小学到本科,是否有学校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过专门的训练?除了给个别人准备的演讲比赛,是否给大多数孩子们提供机会在公开场合大声地言语清楚地表达自己?
在我上课的经历中,我最感激两位老师--我高中的班主任关仪老师和在Princeton的Tom Silhavy教授。关老师教化学,她鼓励我们上课时随口回答她的问题,不必举手,可以争先恐后,上课互动极强。我基本是自己回答过的问题,不论对错,理解变得非常深刻。而Tom的讲课对刚出国的中国学生来说是绝对的下马威和魔鬼训练。一开学,他就准备好一沓写了全班学生的纸片,每次上课随手抽出一张卡片,是谁就要谁回答问题。有时一个人可能被抽到两三次,所以绝对不会因为回答过一次就可以放心过关了。两个小时的课完全是在问答中度过(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人打瞌睡的情形)。我想,我们所有外国学生的表达能力都在他的课上得到了巨幅提高。这种上课方式也被我借鉴到自己在清华的教学中。
同学们啊,记住,不管你的实力多强,当你过不了表达这一关的时候,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咱不说政治家、企业家,就说科学家。你们看看,成功的科学家,有几个真正“讷于言”的?即使某个人为人安静,但你跟他谈起他的专业问题时,有几个不会给你讲得天花乱坠的(注:这里取“天花乱坠”的本意,是褒义词)。我们崇尚真正的实力,崇尚“行胜于言”,但有内容的“言”本身就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411122.html
上一篇: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聪明”的电影?下一篇:
[转载]“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