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中国富强将至,但科研征途尚远——新年感言 精选

已有 7237 次阅读 2011-1-4 14:42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年, 科研, 富强

中午看了一篇文章,中国富强已至,但文明离我们还远!(http://www.top81.com.cn/2011/0103/21799.htm)比较受触动。元旦期间,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包括了几本数学家思想文库的书,刚看了一本《数学问题》(希尔伯特著,李文林写了Hilbert小传)。和前面的文章有类似的感触。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摆脱了饥饿,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这几年我们也老在谈崛起,似乎从经济上我们已经崛起,但是从文化上看,崛起似乎还很远。对于科研来说,我们的科研也愧对崛起的时代。

首先,一个国家的崛起并不仅仅是有钱。有钱还需要有精神才是真的崛起,否则仅仅有钱就是暴发户,而暴发户是不能持久的,并且暴发户也不具备当领导的能力。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文明或者国家的崛起是如下几方面的全面提升:经济、哲学、科研、艺术等等。上述领域有一个没有得到提升,该崛起都不能是彻底的,注定都是短暂的暴发户。

其次,科研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短板。中国文化一直长于解决人和人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其实不缺人的哲学,但是中国文化的内在潜意识是科学的欠缺。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都有个很大的问题,只有命题或者定理,没有论证。一直到王阳明的心学也一样缺乏论证。很多有名的老先生也是以述而不作为荣。中国不是没有过论证能力很强的人,但是都被讥笑为靠嘴皮子吃饭。这些都给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带来伤害。也许我们内心也正是受这些缺陷的影响而对科学的内涵有所误解。

复次,科研的崛起首先需要思想的解放。我们做科研虽然形式上也在做,但是我们的精神一直被禁锢,禁锢在经典中,大师的形象中,前辈的权威中。我们所做的科研最多可以称为科研的追随者。真正的学者应该是没有这些约束的。比如,Hilbert的科研过程中,只要他认为重要的领域,他都要去做。每个新做的领域,他的要领就是重新整理所谓的经典结论,重新给一个完整的框架。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我们缺这种大气的精神,每每都是沉浸在良莠不齐的教科书的技巧中。我们还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跨出自己的学科,这些都是我们思想的短板。

再次,科研的崛起首先就应该是问题的崛起。我们不缺少技巧,但是缺少问题,缺少真正的问题。我们看似在做科研,但是我们的问题的来源值得怀疑。从论文上来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很少从实践中来,而且不是简单的实践,应该是充满想象力的实践。我们不能提出好的问题,就无从谈起科研的起飞。

最后,科研在一个文明崛起中是起重机。没有科研支撑,中国的崛起就少了支柱,没有这个支柱,中国的崛起就是短暂的。我们做科研的人已经等不起慢慢的积累,我们需要在这个崛起的时代证明我们无愧于自己的位置,让后代子孙尊敬我们,让中国的崛起更有力,更持久。

总之,这个话题很大,也很重,时间关系,能力关系,只能草草结束。不过我相信,中国科研在中国文明的崛起中是很关键的,而我们正是很关键的那一批人。努力吧,同志们。

后记:刚看到很多留言,看起来对中国的富强表示否定,不错,中国还不够富强,尽管GDP很好了。可是,中国已经走到了前台,走到了富强的临界点。即便现在中国还不算是富强,也是富强的前夜。可是,即便是富强的前夜,我们也该为富强作好准备。我以为我们物质的基础很好了,剩下的是我们的精神。本文不希望去夸张中国的现状,只是思考中国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00911.html

上一篇:科研:不要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下一篇:科研:做个外方内圆的人
收藏 IP: .*| 热度|

14 徐坚 杨顺楷 时志强 张晓锋 佟冬 张宇 唐常杰 蔡津津 刘广明 罗汉江 胡志丁 zy88093139 xf19890224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