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
新疆天然草地辽阔,牲畜种类多,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三部分组成。新疆年产可食鲜草5479.4万吨,是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担负着全疆70%的牲畜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2003年,新疆牲畜总头数5026.54万头(只),年产肉量115万吨。
新疆的盆地、山麓地区分布着大片平原草地,山区则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山地草地。平原草地和山地草地面积之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一半,约80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为5000万公顷,平原草地占42%,山地草地占58%,为全国有效草地面积的1/4,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二。
在牧草生长季节,山地气温随山体高度上升而递减,降水量则从山麓开始随山高的增加而增加,一直到“最大降水带”,再向上,降水量反而减少。于是在山体不同部位就形成了温暖干燥、温和干旱、温凉湿润等不同气候类型和相应的草地类型。
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降水比较丰富,年降水量多在300~400mm中山带更多,从山前平原到海拔3000~4000米高度的高山依次发育着荒漠、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草甸、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等类型草地。准噶尔西部山地气候较湿润,多发育成山地草原草地;东部气候干热形成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地。天山南坡和帕米尔—昆仑山北坡气候干热,山地草甸草地除在降水较多的西段发育较好外,一般较差,面积也不大;而山地草原草地以及高山垫状植被和荒漠草原草地、荒漠草地发育较好,面积较大。
新疆有1700万公顷草地水热条件配合较好,为优良的草甸草地。其余草地或者缺水或者热量不足,草地植被多为“旱生”和“短命”植物,属荒漠草原和荒漠类。新疆牧民长期以来把草地分成放牧场、刈草场与放牧刈草兼用草场三大类,其中放牧场分布最广。而放牧场的利用又根据山体不同垂直地带的气候、饲草条件和牲畜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按季节划分为季节牧场。新疆的季节牧场以三季牧场为主,四季牧场和两季牧场为次。
两季牧场即冬春场和夏秋场,亦称冷季草场和暖季草场。这种牧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坡、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河流域。其中,夏秋草场在塔里木河两岸的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上,地势开阔而平坦,饮水条件好,草地为草甸,适宜夏秋季节放牧。7月平均气温18~26℃,暖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5%。利用时间为6月初到10月底,约150d左右。冬春草场在地势较高,有逆温存在的阶地或胡杨林内,或分布在沙丘间有水草的地方,这里气候冬季比较温暖,1月平均气温为−15~−5℃。利用时间为11月初到翌年5月底,约210天左右。
夏牧场分布在中、高山带,其海拔高度在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为1200~2000米,天山山区可上升到2700~3000米或更高。夏牧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十分凉爽,7月平均气温多在10~15℃左右,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多的可达500~800mm,小雨和阵雨不断,水源充足,流水清澈。以草甸和草原植被为主的夏牧场,水草丰美,蚊蝇稀少,环境舒适,与干燥酷热和盆地相比,是清凉世界。那里牲畜长膘迅速,阿勒泰大尾羊平均增重250克/天,最高达400克/天,肉牛平均增重866克/天,最高达1180克/天。
冬牧场(牧民称“冬窝子”),主要分布在比较暖和的有逆温层的中、低山带的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与荒漠草地上,有的地区也存在于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准噶尔西部山地巴尔鲁克山,其海拔高度约为1000~2200米,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多在1400米以下,天山南坡多在1800米以下,昆仑山北坡多在2900米以下。冬牧场的气候特点是,温暖、避风、向阳、雪少。冬牧场一般供水条件差,畜群饮水主要靠积雪,没有积雪的地方不能用作冬牧场。尽管冬牧场处于逆温层的温度最暖和的部位,但冬季温度仍然在−5~−15℃,加之牧草枯黄,营养价值下降,草畜又不平衡,掉膘在所难免。
春秋牧场介于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在北疆主要分布在各大山系的山前冲积平原,其海拔高度在准噶尔西部山地为600~1000米,阿尔泰山麓为600~1200米,天山北坡为1000~1500米。在南疆阿合奇一带主要分布在中山带以下,包括山地干旱草地、平原荒漠草地以及平原草甸草地等地区,海拔高度在2800~3000米左右。春秋牧场一般供水条件不好,降水量少,积雪薄,畜群饮水非常困难;春季气温回升快,牧草较早开始返青生长,畜群能及时吃到鲜草;秋季气温下降迅速,牧草已枯黄结籽,营养丰富,在夏牧场长壮了的牲畜又催了一次“肥”。
地形和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相应的草地(产草量)。在阿尔泰山西南坡和天山北坡,在温和湿润的中山带形成的山地草甸草地产草量最高,更高处因热量逐渐不足产量降低;向下因水分逐渐缺少,产量也随之下降。北疆地区从准噶尔盆地荒漠向南到天山北坡,向北到阿尔泰山西南坡的山地草甸草地,因水热状况的不同,每公顷产鲜草从600~900公斤左右递增到4500~6000公斤,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因过于冷凉,产草量反而不及山地草甸草地。昆仑山北坡产草量也有类似的规律,但产草量、草层高度和覆盖度均不及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西南坡。同样,天山南坡受塔里木盆地最大降水带的高度也比北坡高。同一类型的草地南坡高于北坡,从山前冲积洪积扇荒漠到海拔2800~3700米的高寒草甸,每公顷产鲜草可从600~900公斤递增到3000~5250公斤,但没有天山北坡那种中部产量高,向上、向下产量降低的情况。
绵羊主要分布在温带。2003年新疆有绵羊3447.15万只,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68.6%。新疆的绵羊按产品类型可分为细毛羊、半粗毛羊、羔皮羊和肉用羊等。
新疆细毛羊属毛肉兼用型。主要产区在天山北坡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中心产区为伊犁地区。细毛羊性喜温和干燥气候,对高温干热气候适应性差,湿热气候对其生长也不利,最适宜半干旱的温和气候环境。新疆的半粗毛羊是以和田羊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若羌一带。产区气候条件干燥、炎热、多风沙,草场以荒漠类居多。和田羊对气温适应范围比较广,对水分条件要求也不严格,属冬冷夏热干旱型羊。
新疆羔皮羊产地为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区。羔皮羊抗干旱,耐炎热,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对荒漠和半荒漠草场有极强的适应性。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库车、沙雅、新和、阿瓦提、阿克苏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库尔勒、轮台、尉犁以及喀什地区的部分县。羔皮羊以羔皮为主要产品,是制裘的高级原料。
新疆的肉用羊多属肉脂兼用型粗毛羊。优良品种有阿勒泰、巴音布鲁克和塔什库尔干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具有抗寒、耐热、耐粗饲的特点。适应冬季长、气温低、风雪多和长途 新疆细毛羊
转场放牧的严酷自然环境。阿勒泰大尾羊以体格高大,四肢强健,生长迅速,有较大的“脂臀”而著名。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巴音布鲁克大尾羊抗寒、抗病力强,早熟,对高寒山区适应性强。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塔什库尔干大尾羊亦属肉脂兼用羊,该羊种由于长期放牧在3000~5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既有适应高山寒冷和缺氧的能力,又有攀登陡坡采食贫瘠草场等性能。
新疆的伊犁马、焉耆马和巴里坤马都是国内优良品种,属乘挽兼用型,对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幅度较广。2003年新疆马的数量为99.39万只,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2%。伊犁马(右图为伊犁马) 主要产于伊犁地区的昭苏、尼勒克、特克斯、新源、巩留等县。适应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伊犁马体格高大,生产性能高。
焉耆马分平原马(盆地型)和大山马(山地型)两种生态型。平原马生活在1000~2000米的焉耆盆地中,气候温热干旱。大山马生活在2000米以上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气候比较温凉湿润,若在夏季炎热时期到平原盆地放牧,对迅速改变了的气候生态条件很不适应,死亡率高。
巴里坤马产于天山东段北坡巴里坤和伊吾两县。生活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区中,气候温和干旱,巴里坤马对这种山地生态气候条件有特殊的适应性,因而形成了粗壮结实、短小精悍的体质。
新疆骆驼属双峰驼,产于南北疆盆地边缘和天山南北坡的荒漠、半荒漠地区。2003年总数为0.69万峰,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1%。由于产地气候生态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疆型和南疆型两种双峰驼。北疆型体躯较大且粗壮,个体和产毛量均大于南疆骆驼,对严寒气候有很大的适应性,冬季在最低气温−52℃的富蕴仍有其足迹。南疆型骆驼体质清秀紧凑,被毛较短,能适应干旱荒漠酷热的气候生态环境。夏季最高气温达47.6℃,仍可活动。驼毛蓬松,夏季能使汗液慢慢蒸发,降低体温;冬季能抗寒。骆驼的体温在清晨只有33.8℃,中午却可上升到40℃。利用这种体温的变化,在气温高时贮藏热量,夜晚用来抵御寒冷。骆驼耐旱、抗脱水,严重脱水的骆驼,可在10分钟内喝水120公斤,饮水后48小时全身细胞体液、血液可恢复到正常的含水量。骆驼7~8天不给水,失重达100公斤,照样吃下干草,这是其他牲畜无法比拟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39938.html
上一篇:
欢迎乌鲁木齐公交车线路的大改革!下一篇:
有关地球水体的一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