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导师指不指导、如何指导研究生的话题,我作为一位看客看着大家在热烈的讨论着,我也凑过来凑一下热闹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导师带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什么样的科研环境及氛围、培养学生什么杨的科研思维,而不是具体的什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可以考学生自己去学习。
关于科研环境及氛围问题:如果导师带的是一个国际顶尖的研究团队或者是在一个国际顶尖的研究团队里,那么老师做的课题一般来说都是世界最前沿的,学生参与的、学生攻克的也就是国际高度世界前沿的科学问题。从环境科学及生态学问题来举个列子,09年在中科院动物所参加整合动物学会议的时候听了一位来自瑞典科学家的学术报告时让我感觉到他的伟大之处,此次报告的主题是气候变化,他研究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范围和对象是:天空——陆地——海洋、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能对全局把握的虽然只有少数几个领头的导师,但是如果说学生处在这样的团队里,接受者这样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思维的熏陶出来的学生会差吗? 在比较中国很多导师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局限于XX地区XX物种,来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关系,这样的老师也在带着学生研究,这样的学生即使老师天天在给他指导又有什么用,指导出来的学生再去做研究也是XX地区XX物种,能有什么思想高度可言(并不是说某地区某物种的信息就没有价值,而是不要局限于此来分析问题)。 再举个微观生物学的例子:如果一个老师是在一个先进的实验室搞前沿的生命科学研究,比如说克隆多利的实验室,比如说攻克iPS的实验室,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并不需要导师具体的去指导他什么,他的视野自然而然就是国际前沿的。 果如一个学生是在一个极其普通连专门实验室都没有的老师门下,做的是10年前的一个简单的技术而已的话,即使老师天天给他指导,他出来又能有什么思想高度,可想而知。不是名师不是说就不能做前沿科学和培养牛人学生,关键是要开阔视野,积极进取,科研可以与前沿靠拢,或者与好的实验室或老师合作,不要极限于现状,这样对老师本人和学生都是好事。并不是说不是名师就带不出牛人,关键是要视野开阔,思想开明,积极进取,靠拢前沿。绝大多数老师都希望希望自己的弟子将来超过自己,与自己的弟子桃李满天下而荣!
研究生最主要的是一种思维高度的培养,而不是具体专业技术的学习,仅是专业技术的话只要一个稍微有点专业背景的人经过训练都可以获得。我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展板上看到所长蒲慕明对学生的一个讲话稿,让我深刻记住的一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你们最主要任务与职责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思维能力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系统思维,你们今天读硕士博士并不代表你们每个人将来都要做科学研究,而唯独思维能力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力。”
所以导师学生的影响不是简单的指导与不知道的关系,老师带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科研环境和思维能力。
当然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作为一名学生,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你就选择确实非常好的实验室和老师或是你认为很好的实验室和老师去读。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那些最好的,只能选择你所能够去的实验室和老师,那么就不要嫌弃你所就读的实验室和老师,请在你所在的实验室和老师手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有能力就超越自己的导师,因为导师最荣耀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学生比自己还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