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正
我批评一位中医学者不懂正常的生理规律而称午餐后嗜睡为“脾虚”,该学者满怀委曲地说,她就治疗过这样的“病人”,体现了中医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务虚精神。随后什么事情都要扯到衰老的应大中教授也留言说,吃饭导致了衰老疲劳,所以嗜睡。
很久以前就经常听到人介绍经验,睡前一杯牛奶,入睡特别快。睡觉前那杯牛奶,喝还是不喝?
我在介绍午餐后嗜睡时说,午餐后嗜睡是人的日周期中的一个低潮,是远古祖先适应环境的一个印迹。一心想找我错误的网友没看懂科普纪录片,跑来教训我说跟“主流”意见相左,而另一位北大的博士就更干脆读不懂我的科普,质问我古人是不是一定吃午餐!日周期的研究已经进入基因水平,不要随便抱着看不懂的科普来妄称“主流”意见。
我的《午餐后嗜睡》一文有并非没有错误,只是这些一心找茬的人发现不了而已。在该文中我介绍食物会加重嗜睡时说,“消化系统跟大脑竞争血供,大脑觉得不如完全关闭算了,尽管此时血液中能量供应(血糖)反而增加了。”这属于一个想当然式的错误。
这个错误的关键是忽视了大脑的重要性与优先性,大脑不跟其它器官竞争血供,大脑是人的灵的寄居地,我们的大脑以2%的体重,占据了15-20%的血供,消耗了全身20%以上的氧供与能源供应。大脑不跟肠道竞争血供与氧供,其血供在各种生理条件下都受到精确调控,保证这一最重要器官在资源上的优先性。认为大脑因胃肠道竞争血供而引发睡意是一个重复甚广的错误,不为实验观察证实。
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来说,进食的反面是饥饿,饥饿会危及生存,因此,饥饿引发警醒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导致人觅食进食。在进食后,尤其是有一定饱足时,解除警醒状态是必须的,否则会有额外的能量消耗。解除警醒状态并不意味着人一定会产生睡意,但饿着肚皮不太容易入睡却是真实的。
为什么动物吃饱了就想睡呢?血供竞争猜想虽然是错误的,但其大方向是正确的,仍然要回落到胃肠道的血供上。在进食后,尤其是饱餐一顿之后,胃肠道需要动员更多的血供氧供进行消化活动,食物并不是随便进入体内的,否则致病菌们就太容易混水摸鱼混进来了。
胃肠道的血供主要是靠从肌肉中挤出来的,当然,由于人体的功能储备,这种挤的效应是感觉不出来的,但如果你吃饱了再剧烈运动就感觉到了。进食后产生睡意是保证胃肠道血供的一种间接机制,因为如果我们很警醒,就会增加肌肉运动,而肌肉运动时会强迫大脑之外的其它器官减少血供,包括也主要影响到胃肠道,因此,餐后的迷糊是一种保护机制,让胃肠道有足够的时间吸收食物,为机体能源资源更新提供机会。这一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Postprandial Somnolence(餐后困倦),在某些人,尤其是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可以诱发强烈的睡意。
我们的身体怎么实现这一功能的呢?是象应大中教授建议的那样,由导致衰老的“羰基毒化”产生的不适应么?
消化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生理功能,其中涉及众多的调节因子,这些调节因子可以作用于多种靶器官,科学家仍然在努力探索这些调节机制,其中许多机制都可以影响到睡眠警醒系统。在人的正常日周期中,褪黑素(Melatonin,脑白金主要成份)是一种主要的诱导睡眠的激素,在进餐后,肠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素,直接诱发睡意。除了褪黑素外,肠道细胞还会分泌GABA(γ-氨基丁酸),一种神经抑制剂,跟人的慢波睡眠相关;胃肠道受交感迷走神经的控制,而其分泌的激素又反作用于交感迷走神经系统,从而调节控制睡眠与警醒状态。
胃肠道调节睡意抑制人使用肌肉的机制的复杂性可能超过了普通读者愿意了解的程度,许多方面科学家仍然在继续研究。但餐后困倦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睡前那杯牛奶,如果你能想象其中激素不高,产奶的奶牛健康,没有不法商人加入三聚氰胺,还是喝了吧,有助于入睡。
变温动物夏天活动,冬天睡眠,因为它们无法维持体温,在冬天时活动能力大减,容易成为别人的食物,所以天气一凉就要睡,而衡温动物则是另一个麻烦,要维持温度,就得大量产热,在冷天当然没事,到了夏天就容易中暑了,产生散热障碍,产热多当然是肌肉,发困就是一种天然的保护机制,困了,你就不会大量运动,自找麻烦,其预防机制跟餐后犯困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中国人的那句“饱暖思淫欲”的哲理在科学上要改成“饱暖起睡意”才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