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同龄朋友聚会时,大家的热门话题一个是小孩的学习成绩,一个是他们的眼睛度数。每次都得感叹,上重点小学已经成了眼睛毒药了。可悲、无奈的现实矛盾!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同时是一个视力正在下降的小学生的父亲,我觉得有义务和大家探讨一下:在国内青少年人口比例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义务教育还有没有必要全国上下比成绩?为什么重点学校的眼镜多,重点小学的视力最差?取消、限制小学生家庭作业是否可行?
我的小孩刚上3年级不久,就发现他视力从一年级的1.5下降到0.8。这让我非常震惊,赶紧治疗吧,按摩、保健、吃明目丸,费了2年功夫,可惜五年级又降到到了0.5。我自己读到博士毕业,可以说博览群书,视力还保持1.2,小孩能读几本书就这样了?我感觉自己小时候作业很少,读书纯是一种乐趣。而现在,我不明白为什么曾经的“高考备战模式”被复制到了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为什么老师总要拖堂,挤占课间、体育课、美术课?为什么学校重重加码,模拟题一张又一张?为什么小孩每天晚上要做作业到9、10点,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8小时!教育部门为了学生减负,明令禁止取消了各种兴趣班,但是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却被老师们更多的用来安排家庭作业了!这样的学习有何乐趣可言?难怪学生成天叹息,出生在这个时代真是悲哀!
有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而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重点小学、中学的眼镜特别多。例如,我小孩的所谓重点小学――杨凌高新小学班级里该戴眼镜的学生已经有1/3了,不同程度近视的约半数,而显然是越“负责任(作业多,拖堂多,检查作业认真”的老师,班级里的近视眼越多,比如我的小孩1-3年级班主任都一个人是李某,原来我们还觉得教学负责,现在却成了家长公认的小孩视力杀手。当我们朋友聚会时,大家的热门话题一个是学习成绩,一个是小孩的眼睛度数,很无奈的现实世界。农村、边远学校的近视眼的确很少(我农村老家的侄女、侄儿成天看电视也没近视),可是有谁能让小孩去那里边玩耍边读书呢?
我的认识可能比较偏颇——目前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是靠千方百计地督促小孩读书换来的,越是“负责任”的重点学校,学生的负担越重——很显然,重点小学就是眼睛杀手!
有一位同事前天闲聊时告诉我,他孩子的中学老师让他督促孩子学习再用功点,可是他无奈的回答“孩子白天黑夜都在学校读书,除过吃饭,他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都这样了还能再加油吗?”。这种学校、老师、家长给学生层层加码的情形目前非常普遍,不由使人忧心忡忡。难道我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还不能从今日的小学阶段开始得到纠正吗?所谓的重点学校能否不再以牺牲学生健康为换取教育资源、换取学校荣誉、教师奖金福利的筹码?
本该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面“学习”,却被我们绝大多数学校简化成单一、枯燥的“读书、考试”,这和科举制度有什么区别?可能大家也曾听说过,教育可以增加人的知识,却不能提高人类的智力水平。要知道,一部电脑的内存块容量足以容纳读死书、死读书学来的所谓知识!在未来20后,人类的智力不再是靠记忆、反复熟练的操作来培养,那些东西只要一翻手机或者类似的悬挂在身体某个部位的微型电脑就能完成,人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抽象思维和决策、情感思维等高级脑力活动。
目前中国的高压式填鸭的应试教育更多的培养了呆板顺从、缺乏创新思维的庸人,不适合培养道德、情感健全、探索人类未来走向的开拓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悲哀呀悲哀,我们目前培养“顺民”的教育,既是传统历史文化的沿袭,更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八股文+科举制度”维护阶级统治的延续。在世界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是相当失败。
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只看成绩,只需要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的。
我国当前青少年人口比例持续下降,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高峰已过,学生资源不足将日趋明显,教育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设想。将来,我的一位同事笑谑的场景——2、3位教授毕恭毕敬地搀扶、迎接1个新生入学——也许类似情形就会出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多数学生的升学压力消失,埋头苦读的必要性消失,喜欢学习的可以继续学习,喜欢课外生活的也有充裕的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契机已经来临。所以,我们急切的盼望:我们能不能效仿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让小学生没有作业,还他们纯真幸福的笑脸?
我国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人们担心会不会“2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我更担心会不会“2个眼镜赡养4个白头”,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政府的预见性作为至关重要。该到我们的教育部门把全面取消、限制小学生家庭作业提上议事日程了!
……另外啰嗦无关的一点,我们目前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主要是以成绩为升学指标的恶果,不如考虑按地区人口、学校学生比例来升学,成绩只作参考,如此一来,拥挤的重点学校不再吃香,教育资源自然就能回归平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