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已有 7186 次阅读 2010-11-24 17:14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技术转移, 科技资源, 技术创新,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林耕1     傅正华2    李明亮1

1.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北京 100035 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5

[发表在《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转载,2006年第12120]

 

  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确保政府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可用、用好的关键。本文认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技术转移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设想,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行这一宏伟目标,政府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引领和支撑。同时,政府的职责不仅在于提供公共科技产品,而且还必须确保公共科技产品可用、用好。为此,200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我们认为,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必须着手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政府公共科技管理需要的技术转移体系。当前,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

技术进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国家取得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所必需采取的基本措施,其重要性已被普遍认识;另一个途径就是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从产业发展及其经济绩效来看,技术转移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据一份资料介绍,美国有一项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企业的平均收益为55%,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为22%[1] 因此,我们认为,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四个部分:(1)知识创新系统: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2)技术创新系统: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3)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4)知识应用系统: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2]

还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属于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致时间为20世纪40-70年代,属于工业时代后期的国家创新系统。其特点是受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的影响较大,强调技术创新、技术流动、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创新等,以技术创新为轴心。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既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促进了日本和韩国等后发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振兴,也推动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移和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移。[3] 弗里曼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在公、私部门的机构的网络,其活动和相互作用启发、引进、改进和扩散新技术。纳尔森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组机构,其相互作用决定企业的创新行为。OECD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根本动力。[4]

无论是从国内学者的论述中,还是从国外学者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通过技术转移,才能使新技术得以传播、扩散和应用。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从我国现实的状况来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出现了缺环,而这一缺环恰恰就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缺位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瓶颈。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即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但对新技术是如何应用的,却不甚了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国家的发展首要的是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已经不是由自然资源的多少来决定,而更主要的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来决定。也就是说,国家竞争力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科技竞争力,而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则是技术创新。根据国外学者的观点,技术创新是一个集研发、中试、产品设计与生产、市场推广为一体的有机系统。目前,对于技术创新的上游——研发,人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技术创新的中游和下游重视程度则不够。尤其是在上游和中游的转换阶段,即技术转移这一环节,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技术创新的速率,不仅来自于研究与发展(R&D)投资的数量所产生的技术,同时来自于科学技术资源在能力上的汇集、共享以及转移。如前所述,通过技术转移可以使企业的平均收益达到55%。因此,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完善和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完善和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3.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

我国新时期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储备薄弱,产品趋同现象依然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的局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需时日。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所带来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时不待我。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企业仍将主要依靠外部的技术输入来满足其技术需求,技术转移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主要途径。

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各类主体的协作联动促进市场对科技成果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缓解产业技术储备不足而大量科技成果又积压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局面,形成市场对新技术成果的旺盛需求,解决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政府宏观管理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经济、法律、金融等要素构成综合性服务系统,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发展完善,辅佐企业在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向技术创新迈进。

4.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经营策略的挑战客观需要

我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并开始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迅速调整其在华技术经营策略。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投入, 外商投资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明显提高,是近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最显著的变化。国外公司通过技术、资金输入等手段,掌握技术控制权,垄断庞大市场,对我国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构成威胁,一些较有优势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渐渐削弱。目前,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来进行的,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立的速度明显加快。前几年累计设立近200家,而近一年来就设立了100多家,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许多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二是对研发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有的一年就增资几千万美元,而且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三是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显著,基础研究在加大。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还表现在“市场本土化”,越来越多“专为中国人设计”的产品诉求取代了以往“某国技术”制造;“人才本土化”,以优越的报酬和精良的研发条件吸引了我国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目前跨国公司为充分地利用中国廉价的科技人员的头脑,在中国对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

除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外,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还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中国达到一定投资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具体研究。这种研发往往都不是追求最终的结果,而只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进行再研发。跨国公司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二是跨国公司并不过多地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而是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并对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并采购其产品的方式,将内资企业纳入自己的全球营销系统。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变化,对我国自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有效运用我国产学研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成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需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整合力量来应对这一挑战。

二、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技术转移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由于蕴藏在科技资源中的巨大能量未能释放出来,严重地障碍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障碍着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①研发活动相对封闭,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蕴藏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的科技条件资源社会共享程度还很低;②大学和科研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提高;③传统产业的闲置要素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短缺同时存在;④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大多从事组装型生产,核心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发展受制于人;⑤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亟待建立;⑥具有技术背景且能将技术转化为竞争力的企业家仍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⑦风险投资市场既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规则和机制,更缺乏具有较高水平和商业价值、能对风险投资产生更强吸引力的科技成果;⑧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没有批量培养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⑨知识产权创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框架内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地讲,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客观需要。

1.促进科技创新的需要

应市场的需求,只有在多种技术的集成基础上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单项技术的转移,往往因为缺乏与其它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或因缺乏其他技术的配套而无法推广应用。这也是我国许多技术和成果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重要原因。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由于技术集成的特殊性,需要打破原有的体制、信息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集合相关技术研发机构、科技中介和企业的力量,才能有效形成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的多种技术集成。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将有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联合和资源的集成。

2.促进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诸多产业领域,技术储备不足、低水平重复和趋同现象突出。产品水平进步缓慢、品质趋同,导致市场消费需求不旺,企业生存环境严峻。同时,技术集成能力薄弱,装备水平低,导致“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远离“中国制造”现象,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将一些在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所取得的核心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快速转移,大面积普及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创造需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我国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整合信息资源的需要

我国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分散情况严重,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相互封闭现象,未能形成有效促进技术转移的系统的信息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一方面大量技术成果闲置,不能及时向经济、社会领域转移,而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又难以寻求到所需的新技术成果。此外,技术转移中各主体,产、学、研、中介、企业间存在现实的空间距离,科研机构的研发方向、能力及其技术成果,往往并不与所在地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相一致,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并不能满足本地区技术成果供求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实现国家、行业、地方和中介机构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传播力,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有效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同时,通过联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把技术成果转移到能创造出最大价值的地方去的操作。

在整合技术成果信息资源的同时,还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及重要技术标准、产业导向等宣传推广力度,创造科技创新的有效社会需求,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力。

4.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健全的需要

在各先进国家,服务贸易非常发达,科技中介服务尤其发达,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尽管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力量在整体上已具有相当规模,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因服务功能未尽完善,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由此导致服务能力有限,且机构间缺乏职能的有机衔接,力量分散,未能形成系统化、全功能的市场化服务链,尚不能满足各类主体对技术转移的需求。

这就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运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利益均沾,将全国优秀的中介机构组织起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及聚合的力量,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培植一批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型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服务能力和服务业绩在产学研及社会各界树立科技中介队伍的良好形象。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建设和发展科技中介队伍的行列。

除整合科技中介机构的优势资源外,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还将有利于联合四大系统(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技和国防科工委)的技术转移部门,把他们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使四大系统协调运作,形成合力。

5.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需要

为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转制院所与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引导科技人员关注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励科技人员以市场选择而不是以纯粹的学术、技术导向作为创新成功的标准,技术创新行为要从注重学术奖励转变为注重市场激励。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由此进入到市场竞争第一线,有利于转变过去科技人员只关心成果本身、不关心市场需求的观念,减少了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是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质量和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在当前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产学研自身的结合始终是有限的,在激励引导科研单位面向市场的同时,科研院所和高校更需要的是服务,需要提供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信息和研究报告,需要提供使其技术成果能够快速转移扩散的途经和服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主要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联盟形式,构建技术转移全程服务体系,以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将能大大强化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整体技术转移能力。

6.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需要

资金的投入是技术转移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之一。发达国家在科研、开发、推广应用上的经费比例大致为110100。近年来,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2002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13%,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类资源投入的调控机制尚不健全,财政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良性互动,社会资金难以有效进入科技领域,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尚未健全。

据对19912001年期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统计显示,银行贷款金额虽从1991年的71.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90.8亿元,但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金额的比重则从1991年的16.9%,下降到2001年的7.4%

资金投入不足是长期阻碍我国技术转移的瓶颈之一。资本始终在追逐使其增值的机会,只是缺乏进入技术转移链的有效通道。在2003年举行的科技与金融工作会议上,金融界人士就指出金融界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各领域的了解,投入动力不足,希望科技界提供科技投资指导和相关服务。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可联通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各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为金融界进入技术转移链提供投资决策服务。同时,为各类创业投资、战略投资、企业投资等提供投资决策服务,促进建立满足我国科技产业化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心平.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校技术转移力度,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更大贡献.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论文集.

2.吴咏诗.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http://www.tjkp.gov.cn/gkjjz/gkjjz4.htm.

3.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 赵心平.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校技术转移力度,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更大贡献.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论文集.

[2] 吴咏诗.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http://www.tjkp.gov.cn/gkjjz/gkjjz4.htm.

[3] 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387049.html

上一篇:中关村企业要在技术转移的巨大商机中寻找机会
下一篇:实施技术转移战略 促进国家技术创新
收藏 IP: .*| 热度|

1 赫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