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不端是个永久性的话题。中国有,美国也有。有一群人在学术上竞争的地方迟早会有不端。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11月18日刚从药学年会回来。 虽说腰,腿,脚都累得痛,我实验室里的八个posters吸引到较多同行的关注和肯定, 还是值得的。 虽说此次年会的经历总体很好。但也有美中不足的是 我第一次亲历被人剽窃。
我在2008年向辉瑞制药公司递交了一份课题申请,在其中我详述自己构思的一个有效改进粉末流动性的工艺流程。当时是有另一个学校的教授RD也在和辉瑞谈类似的项目。 不久之后我被告知,因资金不足, 我申请的项目不能资助。 我于是就不再烦他们。 继续在我实验室开发这个工艺。 最近文章刚改完准备在开完年会后就送出。 没想到在会上碰到RD教授。 他提及对我在开发的工艺很感兴趣(我们第一天就展出了这项研究的成果),因为和他做的很类似。 有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觉。 并告诉我第二天他的学生会展示他们相关工作的poster。
我很有兴趣地在第二天去看他们的poster,发现这是一个和辉瑞合作的项目。 第一作者是当时在辉瑞负责和我联系的一个人,MPM。 和RD的学生谈了之后得知,最初期的实验是MPM做的。 RD教授开始这个合作项目是在2009年7月份。是我递交了课题申请大概半年后的时间。
RD教授之前用的是一些昂贵的特殊仪器做纳米包衣。较有名气。我估计MPM比较看好RD教授的名气。 就愿意和他合作。 然后把我设计的课题包装了后交给他去做。 RD的学生先是在辉瑞的实验室用我所列举的仪器做一些初期实验,因结果很理想,就也买了仪器搬到他的实验室更深入地做。
这里面学术不端的只是MPM,RD教授是无辜的。 只是MPM偷的手段太幼稚,简直是明抢。他也许不会料到我并未因辉瑞没资助就停下了,并且会有在年会上汇报自己的科研成果,且和RD教授交流的事。更可笑的是,我和MPM曾是同事,比较熟。 这样背后插刀的做法有点让我诧异。 MPM发过不少文章,在圈子里也是较有名气的。但通过此事,我认清了他的真面目。 我的学生和博后也认清了此人。 从此他就被我列入了剽窃者的另类。其实这个圈子很小。 各种信息总会被很快地传开。 我不打算把这事闹大。就只是写了封信给MPM。 希望他在以后的文章里提到我的贡献并致谢。他真要是知错不改不理会我的要求,我也最多只有把他这事告知他的上司而已。 不过这个故事会被我作为例子讲给我以后的学生,估计不会失传。
刚开始发现这件事时,我愤愤不平。 不过我也告诉自己要静下心反思, 不可意气用事。 光气愤是毫无用处的。以下是我思考后的一些所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