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11位教授联名上书校长周其凤,建议北大率先推进本科生招生制度改革,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进行录取,以充分发挥大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主动性。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0-11/09/content_187415.htm)
增加高校自主办学程度,已经成为高校强烈的利益诉求。自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开始实行,高校已经试图逐步摆脱按照高考成绩录取学生的既定框架束缚。然而,考前自主招生的作用极其有限。究其原因,盖长期以来,统一高考和各省集中录取机制,使得各省招办按照考分投档,客观上确定了高校的”分数线“,逼着高校卷入巨大的生源拼杀战场。高校为了确保”分数线“,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拉生源、求学生,招生老师日夜蹲点、重金收买高分考生,甚至送房子、给家人安排工作等等手段全都用上。高分考生则手持分数条,待价而沽,左右逢源。高校众多招生老师每年招生完都觉得”受尽屈辱“。招生哪是选拔学生,简直就是上门做传销!的确,让斯文的知识分子做起招生营销,甚至还要为本校做虚假宣传、中伤兄弟学校,太不容易了!
鲁迅先生的”铁屋子“比喻,用在招生中或许不甚恰当,但足够说明问题。这样耗下去,唯分数论越演越烈,整个教育风气都会成问题。北大率先醒来,11名教授联名上书,意思是:”老子不玩了!”“老子要改规矩!”今后,高考成绩只是参考,还得面试说了算。成绩高可以照样不录取,人香港高校不就敢拒绝高考状元么!今后,学校要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方式,选拔心仪的学生。当我有了拒绝权,分数线的意义就不在重要了。跳出圈子想问题,北大又一次成为天下先。
然而,问题不能只从一边看。高校招生是不是只是高校的事情?显然不是。北大的身体既属于北大,又属于国家。高校招生名额如何分配,是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一环。国家作为高校主办方,定下分配的标准,具有极高的强制性。统一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校只是规则的接受者,不能成为策略人。而北大这次改革企图,本质上是在争夺社会资源的分配权。
一项改革能否推行成功,要取决于具体措施。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高考分数基础上的面试“选拔方式,具体程序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11教授上书“中没有丝毫体现,这将极大影响且改革能否成功的实际性。对此,笔者存在深深忧虑。在此,笔者简单做一分析。
现今的集中录取机制,省级招办起着重要作用。以当前最多省份实行的出分报志愿+平行志愿模式为例,基本流程是这样的。成绩公布——学生填报志愿——学生提交志愿——招办组织投档录取。
假使北大改革,希望学习香港高校模式,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加入提交申请及面试环节,则不外乎在时间上有四种选择。(以下分析假定其他高校及招办录取规则均不变,北大单独增加面试)
第一,时间放在填报志愿时刻,提交志愿之前
这一时段时间紧,学生忙于比较各个高校实力,思考志愿,同时高中会有家长会、填报志愿辅导等多项活动。高校要想见到学生,忽悠学生报考尚且不易,组织大规模的面试,难度更大。绝不可取。
第二,时间放在组织投档之后。
北大组织面试,如果要对学生退档,则这些学生无法进入其他优秀高校,即落榜。北大将承担巨大舆论压力。如果希望要那些档案没有投往北大的学生,则其他已录取他的高校绝对不干。此方案也不可取。
第三,时间放在提交志愿后,投档前。
这是香港高校录取内地学生时采用的方法。北大如果采用,将只对第一志愿报考北大的学生才有意义。做一个假想案例:
(1)学生的第一志愿报考清华,二志愿报考北大。但是按照分数投档原则,只要学生够清华分数线,则不论北大面试情况如何,都不改变投档结果。即使北大非常心仪该学生,该学生也非常心仪北大,那也不行。如果学生不够清华线,则北大可自由选择录取或是不录。
(2)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北大,二志愿报考清华。北大附加面试,则可以对够分数线的考生不录取,而对不够线的学生进行录取。可以掌握选拔学生的主动权。
结论:北大只有在学生第一志愿填报本校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掌握选拔的主动权。否则,北大无法争取到那些首选其他高校且达到该高校录取条件的学生。并且,高分考生将会因为北大还有面试,可能录取不了的顾虑而考虑不把北大填在第一志愿。这种安排,不能改变填报志愿竞争的本质格局,招生老师还是要为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北大而努力奔走。否则,只能够在“分数线”下选人才,在其他高校挑剩的学生中自主择优录取了
第四,时间放在成绩公布前。
这样的时间安排是笔者觉得最合适的安排。北大先对有意报考北大的学生进行面试,同时给出面试分数,并设定面试分数的权重(比如30%)。学生持面试分数,等到成绩下来之后再选择是否报考北大。
北大似可考虑在高考完、学生出分前的时段,大规模组织面试。在没有拿到高考成绩的时候决定面试成绩,并不必然决定学生能否录取。这样,对大学来说,也相对更有公信力。
但是,北大要想把这些面试中看上的考生揽入怀中,特别是高考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拉拢近来,仍然需要在报志愿时候与其他高校进行惨烈的生源竞争。
综上四点,从现有的制度环境中,给定大家都不变化,北大单独改变的结果,仍然改变不了招生恶性竞争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招办主导下的集中录取。
假使重点高校们共同举旗,一起推动改革,改变集中录取,结果如何呢?不一定好。各校自主决定录取人选,分散录取的效率将更为低下。美国经济学者们早在1962年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并衍生出著名的”匹配问题“,设计了一系列集中录取的派位机制,如gale-shapley学生最优机制等等,作为改革的方向。香港高校对于本港学生的录取,至今仍在采用集中录取的派位规则。
不管怎样变革,都无法回避招生竞争。招生人员努力拼杀,学校确保给予招生工作更多支持和经费保障,这才是学校能否招到优秀生源的根本。改变录取规则,则可以为其是锦上添花。北大的改革诉求仍然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醒的早“是件好事,能否”起的早“,就要看国家政策、同行评议与社会认可程度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2983-382082.html
上一篇:
不必对南方科大太高期待,尝试本身就是进步下一篇:
历史照亮未来:民国联考、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与当前高校自主招生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