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自主招生的“北约”与“华约”成为了热门话题。有人士甚至把“联考”作为重大改革创举而大加称赞。其实,若从历史与资本主义发展逻辑两个角度,不难看出,从分散到联合,是历史的必然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一、 高校自主招生各自为战过渡到联合招生,历史上有印证
自主招生在中国并不是个新鲜玩意。早在民国时期,各高校便自行组织考试和录取。联合招生同样有历史借鉴。据民国二十六年《大公报》载,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组织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入学考试,在全国设四个考点:北平、上海、武汉、广州;国立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于同一时间进行联合招生考试。民国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联合招生行为?原因很简单,各学校单独组织招考,成本高,效率低。且高校各行其是,考核标准不统一,给中学教学带来很大压力。社会呼声与高校自觉,共同促成了从分散到联合的过渡。值得指出的是,联合考试最终演变为了全国统一考试。
二、 当前高校从各自为战到联合招生的演变,与民国时期相似亦有不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国统考进行数十年后,2003年,各高校又打破了统一考试的束缚,开始自己运作,搞自主招生。开始几年,各高校犹如刚刚卸下枷锁的囚犯,享受着重获自由的喜悦。在竞争高端生源的重要战场各自为战,独立命题考核,不亦乐乎。然而时间一长,许多学校就发现态势不对。每所学校都要担负大量招生组织工作,从命题、改卷、面试到录取,大量任务是各学校招生办公室难以承受之重,招生成本急剧增加。单是如此,能招到好学生也就罢了,关键为题是:除了少数顶尖高校外,不少学校花费很大力气选拔的考生,最终能够将其录取到本校的概率也非常之低。或者在高考中分数很高,另觅高枝;或者分数过低,降20分录取也进不来。
2009年变局终于出现了,招生联盟横空出世。降低招考成本、照顾高中教学等原因,与民国时的联考如出一辙,然而,也有了新的特征。与以往所不同的是,现在的招生市场中,院校分层的稳固性更加明显。加上社会对高校招生工作格外重视,招生情况跟学校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自主招生,物理只考5分的钱伟长可以进清华,钱钟书先生早年在报考北京大学的时候, 国语和英语水平很高, 而数学等理科成绩一塌糊涂,按照现在的取材标准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看似自由的自主招生,大家竞争的还是高分考生。自主招生的真正目的不是选拔偏才怪才,而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广揽高分生源,提高学校在招生市场中的“高端产品”占有率。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各学校主体之间就会慎重选择联盟对象,以求遏制自身的最大竞争对手。
三、 联盟是高校的占优策略
联盟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如裹挟一切之势滚滚向前。重点高校被迫“站队”,在这个不是盟友便是敌人的招生竞争时代,搞中立、搞独善其身,远比想象中困难。况且,联盟行为确实有助于提升学校招生水平。给定其他学校结盟,每个学校选择结盟或是单干的时候,结盟都成为占优策略。因此,(结盟、结盟)最终将成为纳什均衡。
我和合作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扬博士,在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的发言论文《我国高校联合招生行为研究及其经济学分析》中,正是从构建学生理性选择模型入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证明了“联盟”策略的对大学招揽优秀生源是有效的,联盟能够显著提升联盟一方每所学校的效用水平。
其实,教育活动应该放到经济活动的大背景中来看。而从经济的普遍规律容易知道,从分散到联合则是必然的。马克思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回顾后,清楚告诉我们: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竞争是历史必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而放开学校自主招生,其实就是构建了招生市场。招生市场行为,又怎能逃过这一历史规律呢?
四、 资本主义发展逻辑适用于高校招生行为
众所周知,垄断资本主义是有形式分别的。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对应关系。
第一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竞争阶段
自2003年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放开,各校各自组织考试、独力作战。考试时间不统一。这时的竞争呈现自由资本主义特点。自由资本主义特点即表现为资本能够自由的转移。这一时段,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参与哪所学校自主招生。“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必然走向垄断”。随着时间推移,实力稍逊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不具备竞争优势,自主招生逐渐成为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几家大校控制的生源市场。而这个时候,北大、清华两校已不容学生多次选择,把考试时间放在一天。
第二阶段:卡特尔阶段
自2009年开始,清华五校联考、北大三校联考标志着价格卡特尔的正式成型。所谓卡特尔,就是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参加这一同盟的成员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今年,两大联盟扩军成为的“北约”、“华约”,正是规定了价格的卡特尔形式。要想上北大七校中的任意一个,或是清华七校中的任意一个,就得遵从该联盟的价格体系。从而,招生市场被认为分割,极大地提高了联盟的市场地位,极大削弱了未结盟高校的竞争实力。难怪未结盟高校招办主任都如坐针毡。
第三阶段:辛迪加阶段
卡特尔的下一阶段是辛迪加。现在,“华约”已经初步呈现“辛迪加”式的垄断形式。所谓辛迪加,即统一采购生产原料、统一销售商品。参与“华约”的高校,考生报考采用同一平台,各校独立进行招生宣传的功能弱化,已具有辛迪加雏形。而“北约”中学校的独立性稍大,尚未步入这一阶段。辛迪加的下一步发展,就是总办事处的成立。可以想见,今后结盟高校,通过协议成立总的自主招生办公室,负责总体宣传、审核、选拔考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未来阶段:托拉斯和康采恩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到销售的全面结合。联合招生之后,有可能引发结盟高校的更进一步联合,比如培养过程。或者在本科招生之后,研究生招生同样搞联合也未可知。
所谓康采恩,就是多企业联合,其中有金融资本的参与,影响与控制力在托拉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康采恩大多可对于政府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在学校竞争中,是否未来会由由学校利益集团共同向教育部施加压力获取支持,进一步挤压中下游学校的生存空间,存在诸多变数。
自主招生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至少已在前三个阶段中重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今后的情形,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作为教育学者,必须要指出的是,垄断式的发展虽然是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可能不利于多种层次、多种类型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四点,要理解自主招生联盟,应当把握四点:一、历史有先例;二、现实有需求;三、符合理性人的最大化假设;四、招生市场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