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菲律宾马斯巴特地区发生里氏5.6级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2974 次阅读 2010-11-6 01:5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菲律宾马斯巴特地区发生里氏5.6级地震 

2010年11月06日 01:22: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菲律宾马斯巴特地区格林尼治时间5日16时40分(北京时间6日0时40分)发生里氏5.6级地震。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06/c_12743887.htm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0-11-05 22:09:51 3.0 29.4 105.5 7 重庆市荣昌县
地图 2010-11-05 20:44:15 3.1 29.4 105.5 6 重庆市荣昌县
地图 2010-11-05 19:11:17 3.1 39.7 101.7 6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
地图 2010-11-04 13:23:09 3.9 31.0 83.9 8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地图 2010-11-04 07:34:45 6.1 -20.4 -174.3 30 汤加
地图 2010-11-01 03:03:57 3.7 38.3 75.4 1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地图 2010-10-31 23:12:34 4.1 33.3 82.6 8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图 2010-10-31 14:36:09 3.2 28.2 104.1 27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大关县交界
地图 2010-10-28 15:40:54 4.0 28.3 92.9 7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隆子县
地图 2010-10-27 12:07:35 3.5 31.2 84.5 1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地图 2010-10-26 06:59:55 6.1 -3.1 100.4 20 苏门答腊南部
地图 2010-10-26 03:37:26 6.4 -3.1 100.3 10 苏门答腊南部
地图 2010-10-25 22:42:20 7.3 -3.5 100.0 10 苏门答腊西南
http://www.ceic.ac.cn/

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持续5个月,是超长的强潮汐时期,11月为第五个强潮汐月。在强潮汐组合期间,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请注意观察检验。

潮汐组合A:2010年11月2日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0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11月4日为月亮近地潮;11月6日为日月大潮,三者两两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0年11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4.27816度,月亮潮南北摆动较大。

潮汐组合C:2010年11月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0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11月14日为上弦,15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叠加,为潮汐最小值。

潮汐组合D:2010年1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3630度,11月22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增大,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2010年11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1度,月亮潮南北摆动较大;11月29日为下弦,为日月合成潮汐最小值,12月1日为月亮近地潮,比远地潮增大35%,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为强潮汐月,天文奇点非常集中,表现为潮汐组合数量变少,日月大潮分别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最大值叠加,处于转换时期,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3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0858.html

上一篇:印尼火山喷发已经造成60多人丧命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日本东京地区发生4.7级地震 尚无伤亡损失报告
收藏 IP: .*| 热度|

2 赫英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