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孝养
不久前我审了一篇论文(为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对其具体内容不做详细介绍)。该作者发现某微小RNA (miR) 在癌症中高表达,并跟X蛋白表达呈现负相关。该文的结论是:该miR可能通过转录后静默 X基因的表达。 我认为该论文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作者的结论,建议在体外做“gain –and –loss”实验,如在癌细胞中人为过度表达miR后可降低X基因的表达,而抑制miR后可升高X蛋白表达,则表明miR在癌症中高表达对X蛋白表达呈现负调节作用。进一步构建3’端非翻译(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转染到相关癌细胞,检测转染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如果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升高,则表明该miR可直接调节X基因的表达。如果按上述要求完成,应该是一篇不错的论文。既有表象(miR 在病人癌症组织中高表达,并跟X蛋白表达呈现负相关),又有机理(回答了miR可通过与UTR的相互作用直接调节X基因的表达)。
作者不到两个月,送回了对审稿人的答复信:我们已完成审稿人提出的大部分实验,部分还在做,但这些结果将在另文发表。看到这样的回复,我不得不作出我的无奈的选择:拒稿。
一篇论文应该能告诉人们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论文通常应该包含揭示表象(phenotype)和揭示本质(机理)的数据。我在过去的一篇博文《多少数据才够发表一篇像样的论文》中提到:“如果要想把论文发表在比较好的杂志,应尽可能同时包含表象和机理研究的数据。只有在描述性的结果(表象发现)意义重大,而且机理研究难度很大,可考虑在获得可靠的描述性结果后撰写论文投稿”。
在现实的科研工作中,把本该发表在一篇论文的数据分成两篇或多篇来写,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些同行尤其是研究生为了毕业,只做了一两个或几个实验,但尚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即投稿发表;第二,还有些同行由于科研水平有限,不知道如何做一篇完整的高水平论文。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时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当时我们毕业没有发论文的规定和压力,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大”的高水平论文,导致论文发了不少,可质量不怎样的结局;第三,还有些作者,知道如何发一篇比较完整的论文(如前面我审稿的例子),但为了某些原因(如SCI论文数量的奖金等),故意而为之。
将一篇论文整成两篇的做法可能在国内有些单位可以获得一些短期的利益,但是,如果你想把科研作为你的一辈子的事业,那将会损坏你学术上的Reputation,成为你将来做“大牛”科学家的障碍。前一、二种情况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但最后一种情况就应该视为学术不端了。
不过,具体到每篇论文要界定是有意将一篇论文分成两篇写,还是科研水平差,不知道如何将众多的数据整成一篇故事完整的高水平论文是很困难的。不要轻易扣个学术不端的“帽子”,否则有可能损害入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只有改变现行的急功近利和以SCI论文数量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同时提高科研人员,尤其是实验实老板们(PI)的科研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并重视维护自己的科研声誉,才有可能多发高水平的“大”论文,少发或不发低水平的小论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