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喜欢读书,但是缺乏指导。读多了,慢慢也就悟出了一点道理,比如,就读书而言,感觉有一个道理似乎可以提出:读书需要搭配读,类似吃饭,需要五谷杂粮搭配,不能偏食。吃饭不能偏食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食品都只能提供部分身体所需的养分,如果希望身体健康,就需要多种食物搭配才能保证养分的均衡。读书也一样。
首先,任何一个作者的书,或者一类书,都有共性,这些共性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也是有偏向的,这种偏向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性格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都是对人有利的。比如,如果我们总读悲剧的作品,会被里面的情绪所影响,会对某些事物或者感情产生偏好。好多人读了这些书都会有点忧伤,显然忧伤长了肯定伤身体。如果总读武侠小说,(我的偏好就是读武侠),也会对英雄主义产生偏好,产生理想主义,这个在现实中会遇到不少的麻烦。更有甚者,如果总读专业书,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思想缺乏症。
其次,不同的书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书是用来消遣的,有些书是用来思考,提高修养的,有些书是当做工具的。知道并能够正确的利用不同的书的价值,就不会产生偏食。并且在读书的时候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类型的书来读是非常必要的。
再次,不同类型的书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每个作者都有其局限性,其思想也不是完美的,因此,多看几种类型的书,多看不同类型作家的书,能够看到不同的思想,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思想。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看才更加合理。比如,看看儒家作品,再看看道家的哲学和佛家的经典,都能够提供不同的自然和精神的解读。而且,可以互相印证。
复次,不同类型的书对比看更有乐趣。我们看各种书有个乐趣,那就是看作者如何选题,如何演绎自己的思想,这笔思想本身更有趣。就好比做科研,每个人都需要选题,选题是需要技巧的。比如金庸,在他的鹿鼎记后记中说,他写作品试图不重复,这对选题就有很高的要求。我就反复看所有他的作品,看他如何避免命题或者选题的重复。他做的很好。然后,再重读古龙,梁羽生(当初读武侠的入门就是从梁开始),就可以看出不同人是如何在作品中给自己找定位的。有些人的作品可能很时髦,但是不耐看,因为其选题的技巧很简单,只能蒙骗不懂事的孩子。
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有其历史背景,多读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仿佛走过了不同的年代,对我们的历史观会产生正面的影响。比如,有段时间偏爱读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书,那些书普遍写的文白结合,语言简练,没有藩篱。但是,那些书也同样充满了忧虑,充满了悲的气息,读起来会让人郁闷。再读80年代的作品,知青的作品,创业的作品,同样具有丰富的时代性。有些书虽然很有名,读了之后,依然能够感觉时代的局限性。这样读书,乐趣是无穷的。
读书如吃饭,我们的精神是需要全方位的提高和改善,多看不同的书,不同类型的书,不同作家的书,不同时期的书,对我们的精神是有巨大好处的。如果只读一类书,难免就会偏食,会产生不好的性格,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当然,更影响工作的效果。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多看看哲学,文学,历史,无疑都是提高我们科研能力的辅助手段。一个只懂专业知识的人,一定不是个好学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