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zhid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zhiding

博文

也谈做科研有意思吗? 精选

已有 8877 次阅读 2010-8-27 23:3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看到美女博主迟菲发表了一篇《做科研有意思吗》的博文,里面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自己的做的科研刚好是自己喜欢的,并且是自己擅长的,那是挺有意思的;如果自己做的科研工作是自己不喜欢的,那么当然会觉得做科研特别没意思。对这个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点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兴趣当然很重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情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表现出热情,是不可能做好的,顶多是属于完成任务。特别是当学生的时候,导师要求做的事情不得不做,而自己对那部分又确实不感兴趣,没有办法只好东抄西凑的完成任务。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多人就会感觉做科研没有意思。我的室友有一天就跟我谈及他的导师,说三年来一直在做实证研究,而这个又不是他的强项,整天对着一堆数据算来算去完全没有创新,发现做科研就是拼凑,现在连最后一点做科研的兴趣都没有了。由此,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导师在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方面很重要。如果一味只是把学生当成“工具”使用,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是培养不出搞科研的学生的。但是如果学生经常跟导师沟通,而导师又能听取学生的意见,那么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就会实现双赢,任务完成的好,学生越做越有意思,那么做科研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其次,兴趣是培养出来。对一个学生来说,真正要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是很少的,即使你真的感兴趣,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能力你无法做成功或者你根本不了解这个研究的意义或价值。这样导师就会提出你应该做什么什么研究之类的,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你的积极性,特别是导师脾气不好的,根本就不跟你商量,直接拒绝了你的当初的想法,这让你感觉很委屈。但是我始终感觉自己在做科研的时候不管做什么,只要你静心去做了,就会发现科研的“意思”。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分配的任务是写一篇关于次区域合作的文章,我发现这个课题别人都研究很多了,根本没有什么创新的,而且老师提出的一些想法很新但是好像不适合写文章一样。但是我没有很沮丧,而是认真去看文献,渐渐的自己感觉对这个课题有了一点感觉,而后自己动笔写了第一篇文章《次区域合作及其发展的成因——一个跨学科视角的分析》,没有过多久通过重读文献又发现次区域合作研究视角经历了三次转变,故又提笔写了一篇《次区域合作研究视角的变迁及其重新审视》,而我最近又接着写了一篇《次区域合作均衡及其政策含义》。通过一直深化研究和不断跟导师交流,我由开始对此一点不感兴趣转变到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而且要准备整理出一本书,书名就叫《次区域合作经济学》。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感觉到不要轻易说自己对某某课题不感兴趣,去做深入去做,你就发现一切挺好的。


再次,心态很重要。做什么东西心态都很重要,不用心的化根本就做不好。如果你自己都认为做科研是东抄西凑的,那你还能感觉做科研有意思吗?虽然我们现在的水平很低,感觉做什么都不如人意的话,那是很正常的。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写一两篇让人称之为经典的文章。任何的经典都来源于积累。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只要能够写出的文章发表,自己满意就够了。不能因为要什么、什么而去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写文章,那只能是东抄西凑。适当的减少功利,调整心态你就能进入科研的世界。


最后,了解自己。这个是我们谈论科研有没有意思的一切前提。因为科研有意思还是没有意思都是个人的判断,而是客观的事物。所以你应该认清你自己,在我们谈论科研的时候我们好像都不小了,不能说我看不清自己,你看不清楚你就不可能做科研,最基本的自我判断能力都没有还做什么科研。如果你读书只是为了文凭就不要发表任何玷污科研的事情,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科研。科研并不是随便就能出伟大的成果或新的想法,或许在“东抄西凑”的时候我们大家积累了知识,在某些时候就诞生了科学伟人。


所以,我自己总结要让做科研有意思,你就得了解你自己,做出是从事科研还是放弃的抉择;其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再次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而真正的天生科研兴趣几乎概率很小,故要脚踏实地去做完后才去发表评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1964-356898.html


下一篇:关于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一点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9 王辉 葛肖虹 孙学军 王青云 李鑫 黄晓磊 迟菲 罗广营 王永林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