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请检验:四星连珠周期为34.5年?

已有 6707 次阅读 2010-8-2 16:07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周期, 四星连珠

请检验:四星连珠周期为34.5年?
]
 

        1976721四星连珠(据wsg,2010)与2010810四星连珠(据wsg,2010)相差约34年(见图1和图2),与地球自转变化的34.5年周期相对应(见表1)。这一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计算和检验。

 
行星会聚周期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1 1976721四星连珠(据wsg,2010


2  2010810四星连珠(据wsg,2010)(原作者更正:春分点应该为秋分点)

行星会聚周期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杨学祥

 

观测和理论分析表明,潮汐中、短周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性,这种对应性在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中也有很好的表现,成为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的证据[1]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见表1[2, 3]

 

198.72年是太阳黑子长周期和九大行星会聚(九星连珠)周期,被一些专家认定为灾害周期发生的天文原因[3]。学者wsg最近发来四星连珠的天象图,针对网友关于四星连珠的提问,现将四星连珠的图示转载两幅(见图1和图2

 

1  地球自转变化的长周期

(据罗时芳[2]1977;任振球[3]1990;杨学祥[4]1998;杨冬红修改,2009

地球自转周期(年)

   

(毫秒)

           对应天文周期(年)

 

178.698

89.348

 

59.555

 

 

45.0

 

34.503

 

 

29.783

 

22.337

 

 

 

19.855

 

 

 

18.6

 

12.15

 

11.169

 

 

 

9.2

0.385

0.803

 

1.239

 

 

0.304

 

0.215

 

 

0.521

 

0.434

 

 

 

0.189

 

 

 

0.521

 

0.141

 

0.162

 

 

 

0.184

198.72,太阳黑子长周期;九大行星会聚周期

89.757,太阳黑子长周期;89.36,九星会聚之半

57.119,太阳黑子长周期;59.573,木星、土星会合周期;5960,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59.88,潮汐混合周期*

45.39,土星、天王星会合周期;44.548,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4*

35.88,土星、海王星会合周期;37.22,月亮交点进动双周;34,四星连珠周期?

33.4,近点月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29.46,土星公转周期;30.02,土星相似会合周期;29.95,潮汐合成周期*

22.2,太阳磁周;22.014,朔望周期与交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274,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087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19.858,木星、土星会合周期;19.99,水星相似会合周期;19.96,交点月周期、近点月周期、朔望周期两两合成周期(2.05332.20142.2087)的会合周期*

18.61,月亮交点进动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9-13.035,太阳黑子周期;12.01,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1.2,太阳黑子周期;11.007,朔望周期与月亮交点周期的合成周期*11.137,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11.043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8.9-9.4,太阳黑子周期;9.2多项潮汐合成周期*

注:带*号者为杨冬红计算得出,?表示需要计算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韩延本, ,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2.  罗时芳, 梁世光, 叶叔华, . 地球自转转率变化的周期分析[J]. 天文学报, 1974, 15(1): 79-84.

3.  任振球. 全球变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4.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9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9412.html

上一篇:咏蝉
下一篇:8月2日拉尼娜进展:差异旋转和海冰开关
收藏 IP: .*| 热度|

4 王曌燚 钟炳 毛克彪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