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的思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pliu 因为有强烈的交流沟通欲望,所以建立一个窗口

博文

关于大学教育改革听取学生意见的思考 精选

已有 7381 次阅读 2010-7-6 11:50 |个人分类:个人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生, 大学改革

关于大学教育改革听取学生意见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新的挑战。而中国高等教育持续30年的改革更多是在政府和专家学者的推动下进行的,体现了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主体诉求则缺乏顺畅的获得途径。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学生和教师都是学校这个大系统中的微观主体,正是这些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和互动才促进了宏观层次的发展,大学的活力也来源于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大学的办学经费日益与学生人数挂钩,大学的品牌源于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在这三大关键因素中,学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础功能,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声誉。这里的学生,不仅包括在校学生,更包括已毕业的学生。前者在各种创新大赛、建模比赛等各种平台中的优异表现展示学校的活力和潜力。而后者在服务社会中直接体现了大学的品牌和价值。其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也日益成为大学科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次,随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参与横向合作项目等方式,在服务社会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学校的主体地位不言而喻。《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明确了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科学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使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富有主体创新人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就必须尊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承认主体意识的差异性,使学生达到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当然,更需要关注这种主体意识下的需求。
 
对于学校这个大系统来说,如果对微观主体以及互动机制缺乏细致刻画,无论如何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等等目标都将无从实现。在校生的需求需要关注,已毕业学生的意见更需纳入征询体系。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往往对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若干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比如课程设计不合理,内容陈旧等问题,特别是工作很多年之后,更能够洞见大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这些反馈构成学校人才需求预测预警、专业调整、课程调整等的基础,实现学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求导向,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一直处于被要求的地位,学生需求难以得到有效表达,学校往往强调学校的发展,教师更在乎自身业务的晋升,学生则关心个人的学业和发展,使得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割裂,这不仅与学生对学校品牌的重要性不相适应,也与现代80后、90后大学生个性化趋势和强烈主体意识的时代特征难以合拍,同时也冲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相长”的理念,更与科学发展中“以人为本”思想相违背。
 
当然,由于学生处于微观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站在宏观层次上提出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建设性意见确实是困难的,但是对自身以及微观层次的互动规则一定非常清楚,当然,学校改革听取学生意见内含两个过程:引导过程和综合过程。引导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学校改革发展问题分解为学生可理解的微观层次问题,而综合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意见分析转化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这两个转化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建言《教育规划纲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2793-341575.html

上一篇:对母校的感觉
下一篇:善于读书是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收藏 IP: .*| 热度|

3 王涛 吕喆 熊伟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