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时空尺度效应:评论精选

已有 8874 次阅读 2010-6-22 06:16 |个人分类:课件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遥感, 尺度效应

为了避免写作,我查看了一下老博文时空尺度与地表过程,以及当时博友的评论。发现当时博友的水平相当高,态度也相当谦和。现精选4则评论贴出,以免埋没。
 
评论1。 模型在尺度转换中的作用
[游客]guest [2008-3-1 14:49:10]
 
不同时空分辨率的遥感观测是对地表目标或现象不同时空尺度的采样,应用于理解地表过程中,就需要理解地表过程模型所描述的现象或过程是在什么时空尺度上运 行的。对于不同时空尺度的地表过程模拟应该需要对应时空尺度的遥感观测。但现实中,地表现象或过程具有多尺度层次结构特征,遥感难以提供任意时空尺度的对 地观测信息,这便产生了遥感信息的尺度转换问题。要做好遥感信息的时空尺度转换,其关键恐怕是要对具体的地表参数,真正了解其时空尺度变化的规律。由于不同地表过程或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描述某一地表参数时空变化的相关变量也可能是不同的,这是难点之一。所以脱离模型而研究普适的遥感信息时空尺度转换方法似乎不太可行。在遥感信息的时空尺度转换中,应该结合地表过程模型进行。请黄老邪指正。
 
答复:
谢谢,我觉得您理解得很对。所以我们搞遥感需要和水土光人生气各圈层的过程模型专家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一道找办法,才能搞好遥感科学本身。
 
评论2。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8-3-2 21:56:45] 
李大侠的以下这句话有不同理解方式:
=============================
在上边狗狗位置的预测问题中,只要在回家过程中,对狗狗有一次精确的观测,就能解决问题。
==============================
 
(1)科学的理解: 不断修正初始状态和/或模型参数,尽量使模型符合已有现实,才能预测有限未来,这叫“同化”。(原文)
(2)量子的理解: 特别象量子理论中的"测量"---物理量只有在被观测到时才是确定的...
(3)灵异的理解: FUTURE IS A MANFOLD, EVERYTIME YOU LOOK AT FUTURE, THE FUTURE HAS BEEN CHANGED.(EINSTEIN 语录)
 
评论3。
[游客]dummer [2008-2-29 18:33:19]
 
所谓非线性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是指在大的时间尺度 large time scale or long term 的行为. 在小的时间尺度内, 我们有理由把他看成线性系统, 所以天气预报是可能的.
 
非线性系统并非一点规律都没有, 正如博主所说, "我们自己都能预报从冬到夏天气会渐渐暖和起来,根本不管你南美有多少万只蝴蝶在扇忽翅膀". 如果把非线性系统投影到一个相空间, 我们会发现杂乱无章轨迹会逐渐收敛到一些特定的区域, 在拓扑学上, 我们管这个区域叫strange attractor. 比如, Lorenz attractor 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
 
另外, 天气并非没有控制的可能. 比如, 在鞍点(saddle point), 有一些特征线是发散的, 不稳定的, 而另外一些特征线是收敛的, 稳定的. 如果把一些点通过控制的方法规范在收敛线上, 系统就是稳定的, 即无论蝴蝶怎么扇翅膀, 都不会出现飓风.
 
评论4。
[游客]雨在风中 [2008-2-29 21:36:00] 
 
To dummer:
我猜测dummer是研究流体力学的. 对天气和气候来说,你说的第一段其实是不对的. 天气预报之可能在于模式对天气尺度以上(千公里尺度以上)波动(主要是ROSSBY波,或者叫天气系统))的非线性演变和生命史(传播和(正/斜压)不稳 定,或者说波的破碎)在7天以下可以有相当不错的描述,并不因为它是线性的. 相反,对时间尺度较大的,比如季节尺度以上的预报,对初始条件反而不那么敏感了,因为这时候边界(比如海洋或者地表温度)起主导作用.
 
"另外, 天气并非没有控制的可能. 比如, 在鞍点(saddle point), 有一些特征线是发散的, 不稳定的, 而另外一些特征线是收敛的, 稳定的. 如果把一些点通过控制的方法规范在收敛线上, 系统就是稳定的, 即无论蝴蝶怎么扇翅膀, 都不会出现飓风."
 
因为天气系统的空间尺度,这实际上不可能的. 而且,即使做到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气候系统内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比如把飓风消灭了,就可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重温这些评论,对自己几乎又是再学习的过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337657.html

上一篇:尺度效应:迷人的挑战
下一篇:回忆我在“尺度效应”领域的首战
收藏 IP: .*| 热度|

4 彭真明 鲍得海 苗元华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