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我对鲁迅的《祝福》很有意见

已有 6021 次阅读 2010-5-22 19:25 |个人分类:立委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鲁迅, 祥林嫂, 《祝福》

《立委随笔:我对鲁迅的《祝福》很有意见》 (382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May 26, 2008 06:29AM

有一句话憋了很多年,我对鲁迅的《祝福》很有意见。 

不是他写得不好。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和《野草》在我看来是登峰造极了(我对鲁迅大部分杂文不推崇,而他的译作基本是垃圾)。祥林嫂的形象也栩栩如生。 

但是,祥林嫂在老先生的笔下终于从悲惨世界的农妇成为大众取笑的对象,进而成为愚昧无知絮叨可笑的代名词,是一件让人心痛的事。这是一种毒化人心的发展,我觉得老先生难辞其咎。 

一个普通母亲,儿子被狼吃了,这种撕裂心肺的故事,是不可以亵渎和取笑的。由于人性的弱点,她确实被取笑了,这是可悲的现实。人的同情心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作为作家,自然主义地表现并放大这种人性的缺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跟阿Q的形象创造还有不同。如果说老先生对阿Q的天才刻画,表现了他对国民性(或者普遍人性)中的弱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鞭策的指向是警醒民众,但在祥林嫂的描述中很难看到这一点。他这样刻画一个贫苦旧式农妇及其表现出来的母爱,不说冷血,基本就是老愤青。从客观效果来看,更是非常糟糕。我把《祝福》看成精神毒药。 

每当我听见人们随口拿祥林嫂作为口头禅来取笑对手时,我就为老先生感到羞耻。鲁迅前辈,您老人家过分了。 

“彷徨”时的鲁迅是消极的 (155924) 
Posted by: 葛观 
Date: May 26, 2008 08:12AM 

粉碎了旧的,但对新的东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看法;个人生活还没有看到希望----还 
不认识许广平;中国国内也没有开始大革命,整个中国的氛围是消极的。 

祥林嫂是个悲剧的形象,但她何尝又不是这一悲剧的最大制造者,她是鲁迅对自己、 
对中国的提问。鲁迅只是作为一个文人提出自己的问题,至于答案,他当时是没有 
的。而被后人选入中学教科书,成为文学典范,则非他所想,也非他所能见了。 

这个分析到位。 (155929)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6, 2008 08:24AM 

消极愤激和绝望是起点,于是感受不到同情和指向。 

“同情心有限”是现实,是推进“有限”,还是推进“同情心”。我看到的是前者,让有限的同情心结上老茧。 

如果不是鲁迅,不是经典,写真实也算不错了。 

可惜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更可惜还成为经典选为中学教材了。于是遗毒无穷。 

古今中外描述悲惨世界的悲剧人物多去了,为什么 (157055)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9, 2008 07:38PM 


多数形象没有转换成贬义词和嘲笑的对象? 

"词义在使用中不依人的初衷而独立演化的过程" 这个假说很难成立。 (156816)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9, 2008 02:01AM 

鲁迅如果换一种写法,词义的演化就不是这样的。所以说他难辞其咎。他埋下了不良的种子。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我的假说,但却不是空穴来风:鲁迅的愤激大于同情。 

抽象来说,这是先天和后天,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 

妇人之仁与君子之德:有感于坛里右派们为祥林嫂翻案。 (34 bytes) - micro 

关于妇人之仁。 (156818)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9, 2008 02:23AM 

给我扣妇人之仁的帽子,讽刺也好,调侃也好,我虽然不以为然,但也不以为耻。 

不管是否妇人之仁,或妇人之见,我始终认为: 

骂一个正常人神经病,当然也很不好, 但不过是骂人而已,气话而已,无人当真,对正常人的伤害就有限,因为离开事实太远。 

而骂一个神经病是神经病就很下作了。这与真理,说真话云云无关, 当一个语言community把神经病归入贬义词的时候。不仅仅是不仁,简直就是杀人了。讳疾忌医(尤其是赛医生那样的有时糊涂有时混帐的郎中)比软刀子杀人好。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28643,28643,quote=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27525.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我对鲁迅感觉很复杂
收藏 IP: .*| 热度|

3 张檀琴 吕喆 谭坤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