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理论的科学美探讨

已有 3539 次阅读 2010-5-14 06:1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杂谈, 中医理论, 的科学美

    尽管大自然的运动千姿百态,甚至变化莫测,但其内部却充满了美的和谐,科学美就是这种和谐美在理论中的反映,因为科学理论本身是反映大自然的内在规律的。中医理论同样具有这种科学美。

    一、理论结构的合理匀称

    中医理论形成于战国末期,经过两千年来的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完美和谐、合理匀称的结构体系。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物质运动性  如中医理论中的精神气血津液学说,既反映了生命现象的物质性,又揭示了生命现象的运动性。精、气、血、津液等来源于自然界的水谷、大气,由中焦脾胃在人体内进行一系列的化生转输,而形成各种功能不同的精微物质,发挥不同的生理作用,最后转化为“神”的外在表现。可以概括为:第一、人体内物质与自然界物质的交换;第二、体内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第三、体内物质与生命活动的联系。这样,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新陈代谢和不可逆的有序性的特点,复制成多维的物质运动的兰图。

    2.抽象性  科学美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它更集中地表现于理论问题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之中,这种美的体验,是使人们透过复杂纷乱、变化莫测的现象,一眼看出其本质的特征和规律的表现。例如中医理论把病理变化归结为阴阳失调,把健康状态归结为阴乎阳秘,又如把各种疼痛的机理归结为“不通则痛”,把六腑病的治疗归结为“以通为用”,把五脏功能归结为“藏精气而不泻”等等,都可以给人以这种美的享受,这就归功于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性了。

    3.预见性  中医理论的预见性主要表现在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方面,如《伤寒论》中对六经传变规律的认识,《金匮要略》中对脏腑传变规律的认识,《温热论》中关于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的认识,《温热经纬》中关于三焦传变规律的认识等等。因此,在治疗上就可以采取诸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一方面“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脏”,另一方面“中病而止”,以免产生不良后果。这种科学理论的予见性,使我们大大地开阔了眼界,避免了就事论事的僵化做法。

    4.有序性  如前所述,第一是生命机体新陈代谢的不可逆的有序性;第二是病理传变过程中的可逆有序性;第三是人体、疾病、药物三者之间循环下有序性(见图1)。人体对疾病有抗御能力,对药物有吸收转化作用;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对人体有扶持正气的作用;疾病对人体有损害作用,对药物又有抵抗作用。这样,通过这些极有顺序的相互穿插的理论骨干,无疑增加了中医理论的清晰度和确切性,给人以明快之感。

    5.掺和性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如果水里加上水仍然是水;相同的音调,不能产生乐声。但是水里加上鱼、肉和作料可以做成鲜美的汤;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刚柔、高下、出入、周疏等不同的声音,才能组成动听的乐曲。这说明对立面的掺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医理论的掺合性可以列举如下:(1)中医理论与各种自然科学、哲学思想的渗透;(2)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对立互根、动态平衡,五行互相制约;(3)病理表现中的虚实兼挟寒热错杂;(4)药物治疗中的反佐法等等,从而增添了理论本身的丰富多彩。

    6.典型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些奇异”,这可用来指理论中的典型性。中医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与现代医学有着显然的差别,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它的内部又表现出和谐中的奇异,使其更添光辉。这里略举一二:如中医治病,大多是用“正治法”(或称“逆治法”),却又有一种特殊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的“反治法”(又称“从治法”)。又如中医理论中的“证”,既不同于症状的“症”,又不同于西医的“病”,它是病因、病位、病理、症状体征的概括,是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这是中医理论尤具特色之点,西医的病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人体和疾病所得的结果。

    二、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

    1.对应性  理论的对应性给予继承者的一个最大的方便就是可以举一反三,便于理解和总结。中医理论的对应美主要指五行学说,它一方面规定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性,另一方面规定了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的对应性。当然其中某些对应关系的根据有待研究,有的也不一定近情合理。

    2.制约性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事物之间的制约性论述较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又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这种制约性又进一步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一些重要联系,使之经纬分明。

    3.对立互根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对立都有统一的一面,两个事物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它们相互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中医理论中关于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既是对立的,又是互根的,它们在相互消长的关系中,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对于人体结构:上为阳下为阴,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对于生理现象: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升,阴主降;对于病理现象:静为阴,躁为阳;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对于治疗: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对于证侯归型:里、虚、寒属阴证,表、实、热属阳证,亡阳、亡阴则是病情急剧变化时的一种危险证候。

    4.系统性  现代系统论不但对于各种学科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清晰明快、互相联系的美的象征。中医理论也是具有这种特点的。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理论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精神气血津液为内在联系,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些要素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本骨干又交互作用,互相渗透,形成多维运动的复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又分为无数层次,共同表现为总的机体的生命特征、生理病理现象来。以脏腑学说为例:首先,它处在人体和自然的统一体之中;其次它与经络、精、神、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形成广泛的多维的联系;第三,它本身是以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组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多层集合体;第四,它通过与体表的五官、形体、色脉等,把内部的功能状态反映于外。

    正如海森堡所说的,科学“美是一个部分与另一部分及与整体的固有的和谐。”中医理论完全具备了这种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的美的特征。

    三、最简形式的正确表达

    爱因斯坦认为:“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科学理论中能把一个问题用其最简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不能不说它是科学美的一种象征。中医理论是如何实现这些的呢?

    张介宾称脏腑理论是“脏居于内,象见于外”,即古人称之为“藏象”之意。与现代控制论比较起来,脏腑学说则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精简了内部机制的黑箱理论,是把人体这个复杂黑箱不用打开,只是从外部进行反复多次的观察,然后从反复多次的结果中寻找规律而反推出内部机制。

    中医理论的简洁性与其认识的浮浅性有关,也与它以宏观整体角度的认识有关,但使人们易于接受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另一方面,中医著作文字简洁,概念精练,特别《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热论》等,条文言简而意赅,对症状的描写简略而逼真,如“战汗”、“纳呆”、“懊憹”、“里急后重”等栩栩如生,真可谓妙笔生花。

    临床实践产生了中医理论,而且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经过数千年的考验,中医理论的实践性是不容置否的。辨证施治的理论特点就是临床实践的经验凝结而成的。它把临床中呈规律性出现的一组症状归纳拢来,并在经验中摸索其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逐渐确立的。辨证施治有两个特点:一是来源于实践,可有效地指导实践;二是简单准确,我们只研究其输出、输入的信息反应,对内部机制完全可以简略或忽视不计。

                                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82(6):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24087.html

上一篇:桂林会议信息
下一篇:周末的金海湾
收藏 IP: .*| 热度|

6 王铮 金小伟 柳东阳 鲍海飞 韩健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