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岛蝮蛇的一生说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从生到死大约8~12年左右,幼蛇到亚成体阶段大约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蛇岛面积狭小资源匮乏,蛇岛蝮蛇能延续到今天命运都掌握在候鸟的手里。一旦候鸟心血来潮哪一天开个世界代表大会决定不走这条迁徙路线了,蛇岛蝮蛇岂不玩完了,当然,这种事情也许永远不会发生,但候鸟的迁徙种群的减少确实不争的事实。蛇岛蝮蛇的生存环境确实让我们有些担心。
可以说一条蛇从出生那天起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成年的母蛇在深秋时节生下了幼蛇,天气很快就要冷了,留给幼蛇的捕食时间不多了,刚一出生的小蛇看什么都新鲜,上树捕食的可不多,也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还不知道生存的艰难,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从没得到过像其它动物那样的母爱照料,一切都要靠自己,要不怎么说蛇是冷血动物呢。
其实了解它们的人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小蛇一点也不缺少母爱,当它们在娘肚子里就已得到了母亲的精心关爱,蝮蛇属于卵胎生动物,它们没有像其它大多数种类蛇那样,母亲把卵产下就不管了任其自然孵化,而它们的母亲把卵留在母体里孵化了三个多月,得到了精心的呵护,其实伟大的母爱早已注入他们的身体,母亲以脂肪的形式给与它储存了足够的能量,刚一出生就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根本不需要父母的照料,只要这些刚出生的孩子能找到合适的越冬场所,即使不吃不喝也能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这也是动物们的一种另类母爱吧!
出生后一个多月以后最严酷的考验到了,它们必须找到足够深的冬眠洞穴,其实蛇岛在造山运动过程中在山坡沟谷产生很多天然岩石缝隙,并不缺少蝮蛇越冬的场所,但有些岩缝比较浅,没有达到蛇岛600~700毫米的冻土深度,幼蛇毕竟没有生活经验一旦选中在这里越冬就很危险了,有一部分幼蛇就是在冬眠期间死亡的。
其实蛇在冬眠期间并不是一开始就钻到很深的地下,而是随着天气变冷的程度逐渐往下移动,当温度降到身体适应的阈值时将唤醒熟睡的蝮蛇再向深处移动。它们这样做得好处是洞的深处氧气比较稀薄,逐渐向下有一个适应过程,另外蛇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有一个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体温在2~4℃是蛇岛蝮蛇最佳的冬眠温度,高于这个温度将加大蛇在冬季的能量消耗,刚入冬时冬眠洞穴的深处温度是较高的,直接钻到深处将会加大身体的消耗,冬眠期间能量消耗分配不合理将严重影响蛇的冬眠安全。
春天来了,安全越过冬季的幼蛇把母体留给自己能量快要消耗光了,开始面临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它们也跟大蛇一样也像么像样地爬到树上、有的爬到蒿草上,大多数爬到枝条纤细的紫穗槐、低矮的小灌木上,幼蛇的这种捕食本能并不是学来的,而是先天遗传下来的,新出生的幼蛇体长平均有300毫米左右,平均体重只有13克左右,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体重下降到10克左右,必须在这个春天得到食物补充,否则活到秋季的希望很渺茫,它们好像懂得这个道理,它们出来的比大蛇早,回去的比大蛇晚,有的个体爬的比大蛇还要高,尽管这样它们能捕到体重小于5~6克的小鸟的概率还是要比大蛇小多了。只有极少数的小蛇不得已以捕食蜈蚣、马陆、鼠妇等无脊椎动物来充饥。
生来第一次捕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们的体重很轻,毒量也较少,往往咬到后鸟并不能马上毒死,有的鸟中毒后还能挣脱飞行一段距离后死掉了,这样死的鸟小蛇往往找不到,只好等待下一个机会的到来。它们只要在春季吃到一只小鸟就可以度过短暂的夏季,秋季给它们捕到食物的机会要远远高于春季,那时的小鸟数量不但多,而且停留的时间长,带来生存的希望也就大。
幼蛇期是蛇生中最脆弱的一个阶段,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它的自然成活率还不到当年幼蛇种群的50%,大多数是在第二年的冬季越冬时死亡,它们并不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越冬场所,主要原因是食物摄取的不够,体重没有成倍增加。即使有个别幼蛇活过第二个冬季,到第二个春天也无力捕到食物很快死掉了。我们经过多年的饲养观察,幼蛇阶段当年的体重没有成倍增加,它们将很难存活下来。
当然幼蛇期死亡还有许多因素,除了食物、冬眠期间死亡外,幼蛇有许多天敌,像鹰类等猛禽还有伯劳等肉食性的鸟类,都对幼蛇构成很大的威胁,历次蛇岛考察都见有猛禽叼蛇的情况,这几年我们也偶尔见到有蛇被猛禽啄食的残骸。就连昆虫都敢对幼蛇下手,我就亲眼见过幼蛇被螳螂残食的现象。
应该说幼蛇期间死亡率多一些是正常的,不然小岛上的“蛇口”早就爆炸了。
一般是从出生后一年以后进入亚成体时期,这时它们的体长在350毫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这个阶段应该是蛇的青春期,食幅也变宽了从柳莺、绣眼鸟到麻雀大小的鸟类都能吃了,食欲旺盛生长非常快,性腺也开始发育了,体重将会有2~3倍的增长。从幼蛇到亚成体经过3年多的生长体长达到550毫米以上,体重达到70~90克。
亚成体时期的蛇捕食时基本都在树上,很少有在草丛和岩石上,它们和幼蛇一样勤劳,这个时期它的死亡率要比幼蛇低一些,死亡率将在种群的30%左右,食物仍然是亚成体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盘在草茎上的幼蛇
树叉上的亚成体
枯树上的幼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