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受万众瞩目的除了房改外,当数医改和教改。因此处于后两者改革交集中的医学院校、医学生们需要对个中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卫生部最近的发言,科学网—卫生部:医学院校毕业生需培训三年方可下基层,可能会对即将毕业的以及今后的医学毕业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国家其实并没有进一步的细节文件,比如不同学制毕业生都一律培训三年吗?)
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有成功的借鉴经验,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另外许多问题专家和老百姓们也都看到了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详见文末链接(仅对科学网的一些文章进行收集)。归结一下,简而言之有四点。
学制乱—医学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学制、五花八门,不知道卫生部门如何合理考虑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证书考试的一致性,换言之如果本科毕业实习后即可参加考试,何必读完硕士博士?同样,即使读完硕士博士,没有执业医师证书也不能独立行医。实际上,硕士博士等学位与执业资格证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策:统一学制
学生多—目前许多中专类、大专类甚至本科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毕业后并未从事医疗工作。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7年制毕业生在许多大中城市也是高不成、低不就。
对策:国家要总体上从医生质量和需求数量控制医学院校合理的招生规模。
学什么—目前各学校也在强调“三基”学习,即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学生对于老套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心生厌恶,应该将医学中大量记忆性的内容转化为兴趣性主导的知识。
对策:围绕案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怎么学—教师、医生的教学会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内容会有轻重,但是病人不是随着医生的喜好来生病的。
对策:自主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尽量多参考文献学习。培养具有思想性的学生,今后他们才有可能超越老师。
医学教育的改革不是单一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5,6,7,8年制不同阶段毕业的学生,最终考核的是同一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试,毕业后如何确定不同年限的医生的薪水,让主管部门无所适从。(基本工资的差异是非常有限的),也会对当事的医学毕业生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可以从教学模式、研究领域上追踪国外先进的理念并加以实施,但是无法左右现实社会对医学毕业生的影响。
10年前,曾经指导过我的一位老师说(目前其已是某地级市的纪委书记),教育改革是中国现代化改革中的最后也是最难的一个“堡垒”,意味深长。